关于第二批试编条目稿情况的通报
1、从2月15日(原定试编条目稿收稿截止日)至今天,我们陆续收阅了一批试编条目稿。到现在仍然还有几个协作单位尚未寄来试编条目稿,这已经违背了合同,我不得不借此机会提出不点名批评,并记录在案。我提醒这些协作单位该项目的负责人,亲自检查督促,在4月25日之前,把你的试编条目稿寄来,以便中心组审阅并为你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对各协作单位准确把握规定的提纲及其重点、提高条目质量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条目是本课题质量水平的基本载体,在试编条目审阅修改上多花点工夫是必要的。宁夏马戈同志把他的一篇试编条目第一稿寄来提了意见(已上网交流),修改后又寄来第二稿提了修饰性意见。其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赞赏和学习。
鉴于部分协作单位拖延执行计划的情况,我重申课题执行计划的严肃性,本课题是国家级项目,又是20多个单位共同协作的大项目,分阶段执行计划和最后截止期是不容拖延的。已拖延计划的单位,往后的时间更紧,必须振作精神,加快步伐赶上来。这里再次提醒本课题在“农生编文 No.6”中规定的几个阶段计划截止期:
l 2002.7.15 各协作单位必须交齐15个条目稿(并保证编写质量),以便划拨第二批工作经费(省的原计划总条目数少于15条的,至少交齐10 个条目稿);
l 2003.4.15 各协作单位必须交齐剩余的7个以上的条目稿(包括各省的综述条目,并保证编写质量),以便按超过22条的数量划拨奖励经费和开始统编工作;
l 2003年底完成全部课题工作。
(各协作单位在2003.4.15 交齐所有参编条目时,必须附一封由该单位本项目负责人签字的信,说明本省总共有多少条目数,已编写和交稿完毕,以便中心组做统编分析。
个别省如果参编条目总数多(多于30条),到时尚有少数条目未写成的,可在该信中申明总共已交多少条,剩余几条和剩余条目的名称,并在2003.5.10前交齐)
2、在第二批试编条目稿中,四川省杨德芬与杨远合写的“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稿最值得向大家推荐,特将本稿和我们提的修改意见转发给大家参考(见附件)。本稿反映出作者认真理解提纲要求和侧重点,认真调研和取得基本资料的塌实工作作风,以及严谨的写作态度;因此,全文资料翔实、要点无漏、重点突出、既简明又较深入,具有较强的信息价值。
3、第二批试编条目稿从整体上说,选题都基本符合要求,都抓住了有关我国农区生态系统与生境编目的重点。从调研的角度看,一般都占有主要资料和情况。写作上,除个别条目外都能按照规定的提纲要求来编写,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信息价值。中心组十分感谢各作者的辛勤劳动。但是,从高水平要求,一般都有这样或那样明显不足的地方。我们都已逐条研读,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反馈给了作者本人。这里把值得注意的问题归纳如下,可能对各协作单位的所有作者都有参考价值。
(1)个别条目未按提纲编写。虽然我们不要求绝对依照规定提纲,但是提纲要求的全部要点内容和重点是不能疏忽的,基本格式(包括眉批和作者姓名落款)还是应该遵守的,这样才能保证选题和调研的准确性,有利于统编和保持条目间风格的一致性。请作者一定要认真阅读“课题工作文件”(“农生编文No.1----No.6"),了解有关条目编写的重点、要点、体例和提纲要求。
(2)普遍存在深入描写不够的问题,包括:有总数而缺乏分项说明(如:重要物种明细表);对物种的生物学习性描述较细,而对有关生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性描述过于简单(这应该是重点,应该详尽一些和占有较大的篇幅);提到了某种破坏环境的现象而没有指明影响范围、程度和地点分布;提到了“分区”但对分区分布描述过于简单和缺乏附图,对特殊重要物种或生境没有附照片等等,使条目的知识性和信息价值打了很大的折扣。请作者注意加强以上环节,特别是有关生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描述要力求详尽,对重要内容既要有定量描述,还要有分项明晰列举(或列表),还要说明它的点面分布。条目不要过于拘泥于2000字的规定,在简明的前提下,以把要点问题说清说透为准。对于涉及范围大和包括生物多样性复杂的条目,篇幅更可放宽一些。
(3)普遍对本课题强调的编目重点的理解体现不够。本课题重点是对“农区(重要)生态系统与生境”进行编目,设定的9个专题都是该重点的一部分,每个条目编写的内容重点也在对有关生境、环境和生态系统状况、该生态系统重要性和问题的描述上。作者普遍把这些重点内容简略了。如果不下工夫加强这方面的调研,本《编目》的独创性和应用价值就无从体现了。特别是有关专题4(特产)的条目,我们在第一次研讨会上一再说明:重点不是写特产物本身,而是写它出产地的生境和生态系统。事实上专题4的名称就是“农业重要特产物分布区点编目”,在“专题2-9编写要求说明”(见“农生编文No.4)中已经说明了重点把握的问题。但是,收到的条目都比较详尽描述了特产物的生物学、品质和经济性状,而把对它的分布地的有关生境和生态系统的描述简略了。
(4)有的条目(如国家级保护区)未说明与“农区”或农业的关系,有的条目(如病虫害及其天敌生境未说明它的重要意义(在“农生编文No.4”中已说明了“重要意义”的含义)。这样就会使读者产生:“为什么该条收入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的疑问。
以后凡是协作单位有质疑或建议,我们将乐于共同讨论;凡是有编写的条目需要我们帮助提意见,我们也将及时研读和反馈我们的意见。让我们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后代负责的精神努力工作,以“形象工程”鞭策自己,及时和高质量完成调研和条目编写任务。
附件:(1)“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
“四川 专题2 (共7页)”
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
一、湿地简介
若尔盖湿地位于四川若尔盖、阿坝、红原三县境内,面积61.80万公顷[1
2 3],是我国第一大高原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1994年阿坝州批准在若尔盖县境湿地范围内建立《若尔盖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且更名为《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6.66万公顷,占若尔盖湿地总面积的26.94%。保护区中有沼泽面积19892公顷,湖泊面积1233公顷,河流面积1828公顷,全部湿地面积22953公顷,分别占保护区面积的11.94%,0.74%,1.10%和13.78%[4
5]。
二、地理位置与面积
该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
川西北若尔盖丘状高原的腹心地带, 居东经101045′—1030
15′,北纬32020′—34000′,东到若尔盖县城一迭部213国道,西抵黄河,南与马尔康县接壤,北与甘肃省毗邻。据90年代出版的若尔盖、红原和阿坝县志记载:三县有沼泽61.80万公顷,其中若尔盖县常年积水沼泽地6.36万公顷,红原县有难利用沼泽9.20万公顷。另据国家环保总局最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遥感解译结果:若尔盖有沼泽17.93万公顷,红原县有沼泽7.38万公顷,阿坝县有沼泽1.96万公顷,三县共有沼泽27.27万公顷[5]。湿地分布情况见图1。
湿地 湿地 fig.1
Map of wetland 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uoergai Plateau
三、自然概况
1、地质地貌:湿地区为第四级强烈隆起区中的一个相对沉降区,属川西北地槽中的若尔盖金川复向斜。区内地势高亢,广阔而平坦,平均海拔3563米,南高北低,相对高差282米。地貌以宽谷缓丘为基本特征。区内丘陵断续分布,波状起伏,谷地宽展(5—20余公里),古河道和牛轭湖星罗棋布,河曲发育,流水不畅。地表由第四系冲积物和湖积物组成,且沉溺现象普遍,为沼泽发育和泥炭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7
8]。
2、气候条件:湿地区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湿润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短促。年均气温1.7℃,最热均温11.4℃,最冷均温为-9.6℃,≥5℃和≥10℃的年积温分别为1014.8℃和311.8℃;年均降雨量704.2mm,年均蒸发量450mm左右,年均相对湿度78%,湿润系数1.57,年均绝对无霜期17天(见表1)[9];年日照时数2573小时,年辐射总量5936兆焦耳/平方米;秋天多东北风,冬天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4米/秒,最大风速40米/秒,年大风日数多达70天;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冰雹和大风。
表1
本区气候特征
项目
地点
数值 |
纬度 |
海拔
(m) |
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mm) |
年湿润度 |
||||
全年 |
1月 |
7月 |
日较差 |
年较差 |
|||||
阿
坝 |
32°54′ |
3275.1 |
3.3 |
-7.9 |
12.5 |
15.4 |
20.4 |
712.0 |
1.26 |
红
原 |
32°48′ |
3491.4 |
1.1 |
-10.3 |
10.9 |
16.3 |
21.2 |
753.0 |
1.93 |
若尔盖 |
33°35′ |
3446.7 |
0.7 |
-10.5 |
10.7 |
15.0 |
21.2 |
647.6 |
1.53 |
平
均 |
|
|
1.7 |
-9.6 |
11.4 |
15.6 |
20.9 |
704.2 |
1.57 |
3、水文条件:湿地区属黄河流域多雨湿润区域,水源由降水、河水、湖水及地下水补给。区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与径流量之和,河水、地下水和湖水较丰。水系密度0.6公里/1平方公里。主要河流黑、白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年径流量45.77亿立方米;牛轭湖总贮水量达4亿多立方米;地下泉涌数量较多,总储量达7.15亿立方米,对沼泽的补给作用十分明显[6
7]。
湿地水质以重碳酸盐型为主,高矿化度是其突出特点,其化学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见表2[10],表3[9]。
表2
湿地水化学特征
Tab.2
The chemical feature of the wetland water
项目 沼泽
项目
水类型 |
pH pH |
总碱度 (mg—N/L) |
总硬度 (mg—N/L) |
矿化度 (mg—L) |
水质类型 水质类型 |
湖滨沼泽水 |
5—7 |
3.596—4.395 |
2.843—7.106 |
323.39—396.93 |
HCO3—Ca.Na |
宽谷沼泽水 |
5.5—7 |
1.598—7.990 |
0.596—7.770 |
165.11—676.4 |
HCO3—Ca |
坡地沼泽水 |
5—6.5 |
1.598—1.798 |
0.663 |
173.62—191.86 |
HCO3—Na |
沟谷沼泽水 |
5—6 |
1.199—1.598 |
0.474—1.232 |
148.65—170.43 |
HCO3—Na |
表3
湿地水化学成分(mg/L)
Tab.3 The chemical content of the wetland water
采样地点 |
pH |
K+ |
Na+ |
Ca2+ |
Mg2+ |
Cl- |
SO42- |
HCO3- |
矿化度 |
总硬度 |
总碱度 |
COD |
NO3- |
错拉坚湖宾 |
7.90 |
0.3 |
4.2 |
36.07 |
10.94 |
1.77 |
2.56 |
177.0 |
238.4 |
135.1 |
145.1 |
7.52 |
0.59 |
瓦切东部 |
8.10 |
0.1 |
3.3 |
35.07 |
8.51 |
1.77 |
2.24 |
134.2 |
192.9 |
122.6 |
110.1 |
5.60 |
0.76 |
若尔盖县城北 |
7.90 |
1.8 |
19.5 |
53.11 |
22.50 |
7.09 |
11.12 |
311.2 |
439.0 |
225.2 |
225.2 |
11.68 |
5.53 |
辖曼南 |
8.62 |
2.9 |
7.3 |
58.12 |
3.65 |
1.77 |
3.84 |
195.3 |
287.9 |
160.1 |
160.1 |
14.88 |
6.31 |
拉也乔1 |
8.00 |
9.3 |
6.4 |
30.06 |
9.73 |
1.77 |
0.00 |
170.9 |
236.1 |
115.1 |
140.1 |
22.54 |
0.94 |
拉也乔2 |
7.90 |
5.0 |
8.1 |
44.04 |
13.38 |
3.55 |
0.88 |
225.8 |
313.1 |
165.1 |
185.2 |
32.04 |
6.35 |
五七农场东 |
8.20 |
0.9 |
8.0 |
103.2 |
18.85 |
5.32 |
31.6 |
396.6 |
570.2 |
335.2 |
325.3 |
9.28 |
0.42 |
4.土壤类型:湿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沼泽土、草甸沼泽土、泥炭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风沙土及人工草地土等7种,其中沼泽土和沼泽草甸土面积达40.91万公顷,占湿地区总面积的66.20%。泥炭沉积和水浸泡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很大,其土壤理化特征见表4[6]。
四
、经济状况
湿地区是一个地广人稀,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在20世纪30年代,本区还保持着无人区和半无人区原始沼泽景观。自60年代起,本区人口增加较快,目前已达4.87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增至9.9人。
湿地周围主要是国营牧场,畜牧业发展迅速,年牧业总收入达5.5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3万元。区内无工业企业,湿地基本没有受到工业污染。湿地内无道路,周围交通尚发达,有国家级公路179公里,县级公路190公里,乡村公路356公里[4]。
表4 湿地沼泽土壤理化特征
Tab.4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eature of the mire Soil
采
样 地
点 |
深度(cm) |
pH |
含量(mg/kg) |
速效性(mg/kg) |
腐殖酸(%) |
有机质(%) |
分解度(%) |
||||
N(%) |
P2O5 |
K2O |
N |
P2O5 |
K2O |
||||||
错拉坚 湖
宾 |
0—15 |
7.01 |
1.797 |
1027.77 |
4205.47 |
1176.0 |
29.30 |
55.77 |
61.16 |
61.99 |
35.34 |
15—28 |
7.14 |
1.513 |
454.51 |
4681.94 |
772.8 |
14.12 |
16.79 |
55.83 |
81.41 |
35.25 |
|
28—50 |
7.06 |
0.794 |
694.51 |
3322.93 |
537.6 |
14.86 |
31.36 |
53.34 |
26.14 |
|
|
若尔盖 城
北 |
0—10 |
7.60 |
0.650 |
908.98 |
9134.5 |
638.4 |
37.44 |
308.74 |
22.41 |
30.47 |
51.26 |
15—25 |
8.03 |
0.303 |
749.6 |
7719.7 |
302.4 |
13.02 |
122.04 |
8.23 |
26.16 |
36.68 |
|
30—48 |
8.19 |
0.161 |
639.62 |
6555.5 |
84.0 |
15.98 |
96.9 |
5.16 |
23.34 |
|
|
若尔盖 九道班 |
0—15 |
7.90 |
0.885 |
919.23 |
4349.4 |
2049.6 |
14.86 |
39.92 |
19.03 |
23.08 |
42.75 |
15—30 |
7.98 |
0.110 |
893.20 |
3373.12 |
1649.4 |
21.25 |
18.97 |
50.08 |
55.64 |
44.35 |
|
30—50 |
8.12 |
0.680 |
350.93 |
6422.43 |
504.0 |
22.26 |
27.26 |
12.58 |
51.89 |
|
五、植物多样性
(1)植被类型:有草甸、沼泽和水生三种植被。草甸植被以羊茅、四川蒿草等为主;沼泽植被以木里苔草、乌拉苔草等为主;水生植被以水麦冬、灯心草、眼子菜、狸藻及两栖蓼、睡菜为主。
(2)植物种类:区内植物197种,分别隶属于35科109属,其中藻类植物1科1属1种,苔藓植物1科1属1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2科106属194种。区内沼泽植物仅有27科28属,共121种[9]。区内植物主要优势群落与种类详见表5。
(3)重要植物简介:
①濒危稀有植物:濒危种有细穗玄参、掌叶大黄、扁茎眼子菜、异叶眼子菜、龙须眼子菜,稀有种有高山水韭等。特有种有紫茎小芹、细穗玄参、西藏蒿草、木里苔草等。
②药用植物:共有100余种,其中名贵药用品种有贝母、独活、黄芪、黄连、羌活等。
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野生高等植物:有川贝母、大黄、虫草等。
④有毒有害植物:对牲畜有毒有害植物约有35种以上,属12科。分布广且量大的有狼毒、乳浆大戟,小飞燕草、银莲花、毛莨、乌头、唐松茸、马先蒿等8种[9]。
表5
湿地植物优势群落及种类
Tab.5
Dominant
community and category of plants in wetland
类型 |
群落与种类名称 |
优势群落(9种) |
芦苇—水甜茅群落、肥壮苔草群落、毛果苔草—睡菜群落、毛果苔草—狸藻群落、木里苔草—狸藻群落、木里苔草—条叶垂头菊群落、乌拉苔草—眼子菜群落、龙须眼子菜群落、藏嵩草—驴蹄草群落。 |
优势种类(20种) |
木里苔草、乌拉苔草、无脉苔草、毛果苔草、羊茅、水麦冬、银莲花、龙胆、草甸马先蒿、蒿草、矮生嵩草、短轴嵩草、线叶嵩草、大花嵩草、华扁穗草、蒌陵菜、鹅绒蒌陵菜、地榆、发草、垂穗批碱草等。 |
六、动物多样性
(1)动物种类:区内有脊椎动物29目65科256种,分类情况见表6。另外还有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88种[9]。
表6
若尔盖湿地脊椎动物统计表
Tab.6
Statistical graph of vertebrate in the Ruoergai wetland
纲 |
目 |
科 |
种 |
百分比(%) |
鱼
纲 |
2 |
4 |
20 |
7.8 |
两栖类 |
2 |
3 |
4 |
1.6 |
爬行纲 |
2 |
3 |
4 |
1.6 |
鸟
纲 |
15 |
34 |
163 |
64.0 |
哺乳纲 |
8 |
21 |
65 |
25.0 |
(2)重要动物简介:
①.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7种,Ⅱ级保护动物18种见表7。另外还有蓝马鸡、黑颈鹤、长嘴白灵、褐背拟地鸦、高山雀鹛、白腰雪雀等七种属我国特产种。
②具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的动物:兽类有狼、赤狐、香鼬、艾虎、喜玛拉雅旱獭等13种;鱼类有斑裸鲤、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拟鲇高原鳅和骨唇黄河鱼6种;鸟类有黑颈鹤、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等23种。
③有害动物:对植被危害较大的有黑唇鼠兔、高原鼢鼠、白尾海雕、根田鼠和长尾仓鼠5种[9]。
表7湿地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统计表
Tab.7
Statistical graph of the national protected animal in wetland
保护类型 动物类型 |
一级保护动物 |
二级保护动物 |
珍稀鸟 |
黑颈鹤、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 |
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棕头鸥、草原雕、鸢、大鵟、普通鵟、秃鹫、猪隼、红隼、燕隼、普通雕鴞、纵纹腹小鴞、高山兀鹫、灰鹤、大鵟、灰鹤 |
珍稀兽 |
西藏野驴、藏牦牛、藏羚羊、河曲马 |
马鹿、水獭、荒漠猫、猞猁、藏原羚 |
七、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及保护现状
(1) 开沟排湿、沼泽旱化
区内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就用开沟排湿的方式开发泥炭和开垦草地。仅70年代,若尔盖县就开挖排水沟700余条,总长达380公里,疏导排干沼泽积水约800平方公里[1],红原县挖沟总长2183.5公里,排水改造沼泽约730平方公里,据最近湿地考察,这些排水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一是导致湿地积水减少,面积缩小。目前,区内仅有少部分湿地夏季能积水10—50毫米,大多仅呈过湿状态,甚至干枯。二是导致湿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少则数十厘米,多则数米。湿地的散失,严重威胁湿生、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2) 无节制的开发泥炭
本区是我国最大的泥炭资源分布区,泥炭地总面积达4600平方公里,泥炭总储量为76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区内滥采乱挖泥炭的现象较为普遍,随处可见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废弃泥炭矿坑,造成沼泽沟浊、溯源侵浊严重,最终导致泥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湿地植被的严重破坏。
(3) 湿地沙化
区内沙化地点多达200余处,沙化总面积4830公顷,潜在沙化地12023公顷。甚至在自然保护区内还有流动沙地675公顷,半固定沙化地10公顷,潜在沙化土地3965公顷。目前,区内沙丘仍以16.4米/年的速度向前推进,年均吞没草场419公顷,沙化土年均递增2.43%[9],使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土壤盐渍化
区内盐渍化土壤已达1870公顷,其中盐渍化草甸土、苏打盐土、沼泽盐土分别占60%、20%和20%[8]。
针对上述问题,湿地保护区加大了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挖沟排湿和滥采乱挖泥炭,并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措施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与重建,现已初见成效。
(杨德芬 杨远)
参
考 文
献
(1)若尔盖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若尔盖县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6 121-314
(2)四川省红原县志编撰委员会
红原县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74-120
(3)阿坝县志办公室
阿坝县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4 51-91
(4)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
1996
(5)四川省环保局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和建设规划研究
1999
(6)阿坝土壤
1988(内部资料)
(7)穆桂春
若尔盖高原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发育
四川地理 1979
(8)柴岫等
若尔盖高原沼泽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
(9)杨永兴
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
山地学报 1999 17(4)318-323
(10)张洪敏等
四川湿地资源及其可持续性保护
四川环境 2000.19(4).71-74
(11)赵仁昌
若尔盖沙化及防治对策 四川环境
1995 14(2)15-20
(12)黄子东
若尔盖县草地改良试验 川西北草原开发利用研究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
(13)刘海等
西部湿地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四川环境 2001 20(4)47-50
图1
丘状高原的河曲景观(红原县)
图2 泥炭土剖面(红原县)
图3
风沙土景观(红原县)
(2)对四川试编条目的修改意见
杨得芬、杨远同志:
寄来的“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试编条目我已研读,觉得写作质量很高,文笔严整,稍加修改补充即可应用。谢谢你们的辛勤工作。主要修改建议如下。
1.开头部分要补充说明保护区与农业部门的关系(本《编目》不宜收入农业部门管不到的保护区)。最初的保护区是否由农业部门建立或管理,单位名称?我记得1994年国家制定“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时,农业部畜牧局的李守德处长已将若尔盖列入建保护区计划,如果农业部确实采取了行动(如有投资和指定了管理机构(名称)更好),应加上一笔。
2.在“六、动物多样性”标题后面,补充一个新标题“七、生态系统重要性”,主要写:地理区位的重要性(包括保持水文的重要性等)、自然物产的重要性、概括说明其生物多样性特色(特别是珍惜濒危物种多样性)等。
3.最后部分中关于排干开垦、开挖泥炭、沙化、盐渍化,需要补充说明分布地点(带)、面积比例。
陶战,2002-4-5。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
关于课题分拨第一批工作经费的函
各省农业环保站《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协作组: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各协作单位已按课题原计划安排,于2002年1月底前,先后寄来了各省的工作计划。课题中心组已在2002年1月至2月先后将第一批课题经费(各省人民币5000元)划拨到各省站,作为《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工作的专项费用。希望各有关站加强该项经费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并通知到你站该项目技术负责人。
按照合同规定,本课题实行滚动式管理。凡在各阶段能按时优质完成规定任务的站,课题将给予适当经费奖励。课题总计划划分到各省的平均编写条目是22条,凡能按时(见“农生编文№.6”的规定)优质完成15条者视为完成基本任务;凡按时优质完成22条以上者,将依据超额数量给予适当经费奖励。在每一个工作阶段能按时、优质完成规定任务者,也奖给予适当奖励。
上阶段由于河北、四川、湖北、宁夏四省率先按时优质完成制定本省工作计划的任务,因此在第一批的经费划拨中特分别加奖人民币1000元。随后上报的计划中完成任务好的省有辽宁(计划编目53条)、山东(38条)、云南(32条)、江西(32条),确实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在此提出表扬。
原计划要求,各省在2002年2月15
日前试编写具体条目一篇,上报课题中心组。宁夏、黑龙江、广西、江西四省按时寄来了试编条目,将在以后第二批经费划拨中各奖励人民币1000元,已备案。特别提出表扬的是广西,上报了四篇条目。对于截止到发文期还没有上报试写条目的省站,应尽快抓紧上报,最后的截止期限延至为2002年3月30日。
课题协作合同中规定,下一阶段各省至少交齐15个条目的最后期限是2002年7月15日,各省站一定要按期完成规定的这个数量。请各站在7月15日交齐第一批文稿同时再次重新报来你的银行帐号详情(一个字也不能有差错,包括原帐号中数码和文字的简体或繁体也不能错),以便及时得到第二批拨款。全部条目交齐的最后期限是2003年4月15日。
总课题已利用农环网络交流课题进展信息,请各站注意经常上网查看本课题信息和欢迎你主动在网上提供你的信息。上网的方法是:首先打开该网址主页:www.cae.org.cn , 然后点击该主页中的“生物多样性”专题名,即可查询有关本编目课题的信息。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中心组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03-05-2002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
关于几篇试写条目的进一步修改意见
各有关协作单位: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中心组已收到4个省(广西、宁夏、江西和黑龙江)按时寄来的7篇试写条目初稿。这4个省按时完成这一部分规定任务,文稿质量较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将分别得到经费奖励。中心组在仔细阅读文稿后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加工的具体意见。这些意见除反馈作者本人作为进一步加工的重要参考外,中心组认为这些意见对所有条目编写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决定把文稿和修改意见放到网上交流。大家写的都比较好,具有与“范文”相似的可示范价值,提意见只是为了尽可能提高最终成果的质量水平,试写稿是肯定要再加工的;而且文稿总是要发表的,先在工作系统内交流一下对整体有利,交流并不“露怯”,请原作者鉴谅。
看了这些文稿后,总的印象是作者遵循了规定的提纲和写作要求,对选题和写作内容、深度的要求有较准确的理解,普遍基本符合要求。普遍需要再深度加工的地方有:对所描述的“区域”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需要更具体化、数量化,更突出其特色的勾画;要加深对有关区域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动植物种类数与种类名录的叙述,生态系统特点、优缺点和重要性的叙述);对使用地图、系统结构图和种类列表来加强叙述效果注意不够等。请有关协作单位对照原文和修改意见来阅读分析,希望能达到举一反三、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的效果。各位(包括作者本人)对“修改意见”有何看法,请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交流讨论。
以后请各位随时寄来新写的条目文稿,以便中心组及时提出供你参考的修改意见,我们专此恭候。发现有示范价值的也将通过网络交流。谢谢!
中心组,3-3-02。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
关于湿地条目编写提纲的一点修改通知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各有关协作单位:
近来收到有关省报来的有关湿地的试写条目初稿,经过中心组研读讨论,发现原规定编写提纲(见“农生编文
No.4:《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专题2—专题9编写要求说明”中之第一篇:“专题2农区重要湿地编目”)的“(2)一般具体条目提纲”中,在“5、植物资源”和“6、动物资源”之后,应补充一项内容:“7、生态系统特点”(这一部分重点写:“a)<该区点的>地理区位重要性;b)生物多样性特点(或重要性)<特别注意概括介绍具有国家保护动植物种类数、特殊地方物种名单和种类数;c)生态系统保护价值<概述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水鸟和其他被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繁殖地、迁徙过境地等的重要性)。
原提纲的这一部分修该如下(原提纲的其它部分不变)。
(2)一般具体条目提纲
题目:一般要以能代表农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或地名作为题目,既要简单、明了;又要准确,例如:黑龙江宝清七里河湿地。
内容:主要应包括下述几方面。
1、湿地简介:
湿地的类型的隶属,
根据我国惯用类型,目前我国农区湿地分为三种:即海域和海岸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按上述分类给出简单分类。
2、地理位置与面积
a)
位于东经………北纬………
b)
四周被行政地区环绕地名…….
c)
主走向,例如:东西长………公里;
南北宽
…….公里
d)
总面积…….平方公里
e)
附加一个示意图(根据实际大小和可能性,使用比例尺1:100000---1:1000000)
3、自然概况
a)
地质地貌简单介绍。
b)
气候,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无霜期天数;全年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
c)
光照:年总辐射量---兆焦耳/平方米。
d)
风:主导风向,最大风速。
e)
水文:位于什麽流域,湿地平均水深?丰、枯水期总水量。
f)
水文化学数据:Na+1、
Ca++、
Mg++、
SO4-2、
Cl-、
HCO3- 六个离子以及其他成分如pH值、NH4+、NO3-、BOD、COD、重金属离子等
g)
近期水质有无受到污染?
h)
土壤性质、特点、录属,湿地底泥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4、社会经济状况
简单加以介绍湿地周围情况(100字),介绍周围居民构成,收入数字、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水平。
5、植物资源
a)
主要植被类型
b)
植物总种类
c)
列表介绍植物的科、属、种分类
d)
最重要植物品种简介
6、动物资源
a)
动物总种类
b)
列表介绍动物的纲、目、科、属、种分类
c)
最重要动物品种简介
7、生态系统重要性
a)
地理区位重要性
b)
生物多样性特点
c)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8、湿地保护现况与受威胁的主要因素
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例如工农业对湿地水资源竞争,乡镇企业排污,旅游业发展过快,对湿地资源管理不善,病虫害侵袭等。湿地保护的现状和潜在价值,是否受到合适保护,是否有专门保护机构,保护机构运转是否正常。该湿地潜在科学、经济、社会、人文、道德价值是什么。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中心组,03-13-'02.
对《广西岩溶生态区》(广西
覃士彦)的修改意见
总的来说:选题好,写作格式基本符合要求,内容比较丰富、具体,文字与标点准确。
再加工建议如下。
1.“岩溶区”是一个特殊地理单元,也是有特色的“生态区”。但是,局外读者一开卷就会问:“岩溶”是怎么回事?“岩溶区”与一般地区有什么突出区别?因此,建议在本条目开头再增加一小段,简述:岩溶形成的物质与地理原因、地质变迁史(是原先的石灰岩海相沉积物经第四纪造山运动、而后经水流侵蚀形成的?)、这一区域区别于一般区域的突出特点。
2.关于“岩溶的分布”,本文在1-2页说“岩溶区主要分为两大片”,而且都是山区。后面4-6页说“岩溶”分三类、七小类,而且第三类是平原,似与前面的“分布”叙述不对口径。还有,在第4页“(三)、地貌类型复杂”一节中按岩溶发育年龄又一次分述了“峰丛石山”、“峰林谷地”和“岩溶平原”,有一点重复的嫌疑。因此,建议调整提纲,避免形式重复和形式矛盾。比如,建议整个条目的提纲如下。
一、 岩溶的的形成与类型(稍展开一点写地质史与水流侵蚀阶段,分别形成三类七种岩溶地貌区;对七种岩溶类型只点名和用几句话概括交代各自生成的地理部位和地理特征)。
二、 广西岩溶区的分布(不是“岩溶的分布状况”)(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整个西南地区岩溶的分布和广西所占比例的重要性;建议除了本节的两个山区外,是否应增加两类平原区,把后面第6页最后两小节有关分布地点的内容提到这里来;补充一幅有关分布的主要区域地图)。
三、
广西岩溶区生态特点(描述一个区域的生态特点,既要勾画出它的突出特点<例如:国家重点生态脆弱区、贫困区或相反>;又要较全面地指出它的主要生态优势点和问题点。原文写了4点,不足。建议归并原文的“二”和“三”节,写以下几点:
首先,概略指出岩溶区域普遍是我国重点贫困区和生态脆弱区,石灰质山地易遭受水蚀切割,地貌复杂,峰谷交错,交通阻塞;坡地侵蚀后往往留下裸露岩石或砾质坡积物;由于石灰岩母质缺乏植物营养元素,土壤普遍贫瘠;加上该区域人口压力较大,土地强化利用和植被破坏严重,多数区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和愈演愈劣(如果是这样的话)。然后分以下4条描述。
A. 地貌类型复杂:需要列举“地貌类型多”的具体类型名称和主要类型数<可能是后面说的七种(?),而不是原文在这里说的三种>;在这里集中说地貌特点,如高低、平峭、峰谷交错、地上地下水和干谷交错等地理情况,把干旱问题放到后面专条叙述。
B. 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差:主要写:水土流失、裸岩、粗骨质土壤、保水保肥差的土壤特性、母质贫瘠等问题及分布比例(尽量占有数据)。
C. 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但受威胁严重:主要写:主要植被类型种类和分布、现存植被保存较好的主要区域、破坏的比例与分布;动植物种类、占有国家列为被保护的动植物种类(必要时可列表说明)及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特别是被保护动植物种数占我国被保护总数的比例);简述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D. 水热总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大:主要写:水热资源优势;土地条件差和地下暗河流失;贫困面大和技术落后;普遍突出存在干旱威胁等问题,尽量有数量和比例。
四.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发展潜力:主要简写:加强自然保护和水土保持、发展精耕细作的生态农业和多样化特色经济、限制盲目的土地开发和实行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等。
3.本条目描述广西一个很大的区域,篇幅不要太局限,主要的问题和特点要说透。 (陶战,2002-3-1)
原文:广西,专题6(共6页)
广西岩溶生态区
广西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区。岩溶面积97,725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1%,其中山区约占8.12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河池地区岩溶占该地区面积的65.8%,比重最高,柳州地区占63%为其次。
一、
岩溶的分布状况
岩溶区主要分为两大片:
(一)、桂西南石灰岩山区
本区位于广西西南部,南与越南接壤,辖马山、上林、宾阳、武鸣、隆安、天等、大新、龙州、扶绥、崇左、宁明、凭祥、上思等13个县市,总面积32377.22km2。占全自治区总面积13.68%,本区共有177个乡(镇),总农户
90.62万户,总人口 512.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8.68万人,总劳动力216.98万个,其中农业劳动力197.29万个,总人口密度158人/Km2,其中农业人口密度为142人/Km2,农业人均土地10.59亩/人,人均耕地1.36亩/人。本区农地面积623.53万亩,占本区总面积12.84%,林地面积1449.65万亩,占29.85%,草地面积680.32万亩,占
14.01%,是我区壮族聚居区。
该区地形以西北及西南略高,向东部倾斜,北部为大明山(海拨1760米),南部为十万大山(海拨1462米),四面山丘环绕,西江主要支流左江、右江穿过该区,区内除宾阳、凭祥、宁明、上思多为山丘台地外,其余大部分县为石灰岩山区,山区面积占县总面积50%以上,其间夹有峰林峰丛谷地,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和砂页岩,土壤以综色石灰土和红壤土为主,沿河台地多为冲积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20—23℃,日照强烈,雨量充沛,受台风影响,暴雨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200一1800毫米,由于岩溶石山面积大,森木覆盖率低,石山区坡耕地多,土层瘠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大,水土流失多发生在石山区的坡耕地上。
(二)、桂西北岩溶石山区
本区位于广西西北开,西与越南、云南分界,北与贵州相接,辖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河池、宜山、罗城、环江、南丹、天峨、凤山、东兰、巴马、都安、大化等23个县市,总面积69718.26
km2,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29.46%。本区共有349个乡(镇),总农户122.3万户,总人口71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2.69万人,总劳动力283.66万个,其中农业劳动力272.5万个,总人口密度102人/
km2,其中农业人口密度91人/km2,农业人均土地16.53亩/人,人均耕地1.11亩/人。本区农地面积702.9万亩,占本区总面积1.01%,林地面积3486.61万亩,占33.34%,草地面积1340.29万亩,占12.82%,是我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该区处于云贵高原乐缘,地形大致是西部向东部倾斜,北部向南部倾斜,西有金钟山(海拔1819米),北部西凤凰山(海拔1189米)、九万大山(海拨1683米)。西江干流红水河及主要支流右江、龙江贯穿该区,年平均气温19~22℃,多年平均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雨量多分布在5—8月;该区除百色、田林、乐业、天峨四县市山峦重叠多土山外,其余19个县市均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峰丛峰林谷地遍布,农耕地除分布在主要干支流沿江两岸台地及峰林谷地外,大部分是岩溶山区坡耕地,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和沙页岩,以综色石灰土、红黄壤土为主,地块零星,土层瘠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这些坡耕地上,石山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属毁坏型的面积大,土层越耕越薄,农作物产量低;石山区由于砍伐量大过生长量,大部分已是光山裸石,农业生态环境很差,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广西岩溶地区农业自然资源
(一)、气候条件优越
广西岩溶地区热量丰富,越冬条件良好。大部份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9~22.3℃,≥10℃积温6000~7900℃,南亚热带岩溶地区可以一年三熟,中亚热带岩溶地区可以两年五熟。岩溶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为-2.6~2.9℃,南亚热带的荔枝、龙眼、芒果、甘蔗、八
角、肉桂等可以安全越冬;中亚热带地区的柑桔、沙田抽亦可以安全越冬。
岩溶地区降水也较丰富,除左右江河谷年降水量为1100~1350mm外,其余地区为1400~1900mm。但由于岩溶地区地表缺乏植被和土壤,渗透严重。地表水很快转人地层深处,地下水埋深数米至数十米,致使岩溶地区地表严重缺水。
广西岩溶地区日照适中,左右江河谷年日照时数高达1700~2000小时,其余大部地区为1400~1700小时,适宜亚热带的大多数农林作物生长。
由于广西岩溶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一年中强光、高温和多雨季节匹配良好,与农林作物速生快长的黄金季节一致,很适宜各种植物生长,造就岩溶地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只要表土层没有完全流失,又无人干扰,植被能很快恢复。如隆安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1978年
封山时是一片光山秃岭,8年后植被覆盖率已达97.2%,现在森林覆盖率为98.7%,有植物1145种,野生动物56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7种,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森林旅游公园。
(二)水资源丰富
广西岩溶地区位于桂江、柳江、红水河、右江和左江中上游集雨区。水系属西江水系和百都河水系,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河川径流丰富。主要流经石山区的地表水年总量达1880亿立方米。岩溶地下水资源量484亿立方米,为全区地下水总量的62%。
广西岩溶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仅红水河流域的天生桥至大藤峡河段,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2470万千瓦,占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1752万千瓦的70.78%;可装机容量为1150万千瓦,是全区可装机容量的70.62%。此外,还有单机5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可发电71.9万千瓦。开发岩溶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一可增加地方财政收;二可以发展电灌农业,增加农作物产量;三是有利乡镇企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改变岩溶地区的经济落后状况,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广西岩溶地区位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日照适中,湿热同期,生长季节长,为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加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形成类型众多的小气候和小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广西岩溶地区种类繁多的生物种质资源。据统计,广西岩溶地区生物种质资源达7476种,其中植物约4000种,脊椎动物717种,经济昆虫2677种,大型菌类82种。如此繁多的种质资源在全国各省区中也是少有的。西南地区动物种类(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共1020种,居全国半数以上,而广西岩溶地区则占其中的70.3%[53]。
广西岩溶地区不但生物种质资源丰富,而且蕴藏着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类,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级珍贵动物有46种,如白头叶猴是世界上仅产于广西南部石山区;特种植物有砚木、金丝李和苏木;珍稀观赏植物有金茶花。这些珍贵的特稀动植资源,为发展石山地区
的名特优产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广西蛤阶、天保茴油、靖西田七早已名扬海外。
二、
岩溶区的生态特点
(一)、地表渗透大,蓄水能力差。广西石灰岩层理、节理极为发育,地面糙率大,地表地下裂隙丰富,广大石山区覆盖层很薄,且多基岩裸露,大气降水的渗透系数大,一般都大于50%。有人对岩溶区通过降水量和渗透量的实验,得出渗透系数达0.61也就是说在岩溶区有
61%的降水量是通过渗透转人地下,从暗河流走的。有些岩溶山区还大于0.61,如都安县石山区渗透系数达0.7,天等县个别地段可达0.8—0.9。由于岩溶区渗透系数大,地表蓄水保水能力很差,出此,厂大岩溶区的干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由于渗透大,岩溶区的水库、渠道、耕地普遍存在严重漏水现象。如都安县地苏乡的水田,每次灌水顶不了两天;贵县岜通水库,由于严重漏水,群众称它为“百通水库”;柳江土博乡有24个山塘水库,由于渗漏,没有一个真正起作用。渗漏大,地表保水能力差,是岩溶区长期存在普遍干旱的重要原因。
(二)、地下暗河多,水情变化大。中泥盆纪到下三迭纪是广西碳酸盐岩层形成的阶段,石灰岩厚达12,000米。后来历经多次地壳褶皱、断裂和升降运动,断层、节理和裂隙十分发育。自新第三纪以来地壳又以掀斜式隆起为主,幅度从桂西北向桂东南渐减。在热湿气候环境下,溶蚀和侵蚀作用十分强烈,岩溶发育极为典型,溶洞和地下暗河广泛发育,如都安县平均每70平方公里就有一条地下河干支流。众多的地下河,大量吞筮大气降水,形成相当规模的地下河系,如地苏地下河系有12条干支流,补给面积达1,080平方公里,流程57.8公里,枯水期最小流量
4米3/秒,洪水期最大流量 390米3/秒。据调查,广西岩溶区有枯水流量在0.1米3/秒,流程大于10公里的地下河系248条,总枯水流量在150米3/秒以上。八个地区都有,以南宁、河池两地区最多。南宁地区有
85条,总枯水流量 46.2米3/秒,河池地区有79条,总枯水流量50米3/秒。
在地下河发育的地方,常常因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而发生季节性的旱涝现象。如桂西、桂北许多岩溶山区,旱季水位常常深达30—50米,最大水位差可达100米以上,最大流量差可达50—100倍。在平时和枯水季节,地下河道排泄能力超过上游来的汇水量,水位下降,地表水全部转入地下,地表一片干旱。在雨季或暴雨时,地下河通道有限,排泄不畅水位急剧上升,常常地下水外溢转为地表水,使洼地谷地到处发生内涝,如地苏一带最为典型。
(三)、地貌类型复杂,因地而异。广西岩溶地貌类型多,同一地貌类型因地形部位不同,旱涝差异也很大。如峰丛石山属岩溶发育的青年期,是近代地壳强烈上升的地区,多位于高原边缘或分水岭地段。石山山体高大、连片,岩石裸露,节理、裂隙遍布,仅洼地有小片薄上覆盖,大量降水源源不断渗入地下,溶蚀、侵蚀作用强烈,岩溶水以垂直循环为主,是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区。岩溶水垂直循环带厚度大,地下水埋藏深,分布又极不均匀,加上地下岩溶继续发育,使水位不断下降,形成地表长期干化。如桂西、桂北的峰丛石山区,左、右江间的岩溶山原。在峰丛山地边缘地带,洼地常发育成串珠状和槽形谷
地,其下面多有地下河经过,因地形闭塞,排水不畅,大雨后往往造成涝害。
峰林谷地属岩溶发育的中年期,是地壳相对稳定的产物,地势较低,谷地较宽,覆盖层较厚且多,许多地下河转化为地表河,明流、伏流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具有地表水多,地下水埋藏浅,排水较好,旱涝较轻的特点。峰林河谷类型即是其典型代表。同是峰林谷地,
由于岩溶发育程度和所处地形部位不同,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旱涝程度亦有差别。如峰林沟谷类型多位于或靠近分水岭地段,河流短小,水源不足,以旱为主,局部排水不良的地方有短期内涝。峰林旱谷类型常位于下切强烈的河流附近,由于侵蚀基面不断下降,地下河活力加强,地表河水部分或全部转入地下河系,地表十分干旱;雨季地下河通道狭小,渲泄不及,或受主河谷江水顶托,溢出地表,地表河水量大增,甚或泛滥成灾,形成又导又涝的水火之地。如都安地苏等地。
岩溶平原是岩溶发育的老年期,地面大部为松散沉积物所覆盖,覆盖层厚0—30米以上,地表河流发育,地下水平溶蚀作用增强,脉状通道发展成为网状通道系统,具统一地下水面,为岩溶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甚丰富。但在红水河、左江、黔江等深切河谷两侧,岸高水低,地下水埋藏深,地表河系少,地面渗漏大,保水差,土壤蒸发强,地表干旱。而在山前岩溶洼地和沿河低地,则涝灾出现多,如贵县郁江两岸西江农场一带,地势低,又受洪水顶托,雨季常积水。
(四)、植被差异
森林对涵养水源、抗御干旱和洪涝是有效的。石山区天然植被破坏后,水源明显减少,致使旱涝现象加剧是相当普遍的。据调查在有森林的石山区泉水相当丰富,如都安县七百弄本来是严重干旱的峰丛石山洼地区,地势高,地下水深达50米以上,是严重缺水地区。但在
森林保存较完好的地方,石山坡上裂隙泉水不少。当地群众说,除大旱之年外,泉水常年不断。
四、岩溶生态区分类
现将岩溶区划分为大三类,共七个小类型:
第一类
峰丛石山
峰丛石山主要分布在桂中、桂北和桂西南,有的集中连片,有的呈现块状分布。可分为峰丛洼地和峰丛槽谷两个类型。
(一)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是镶钳在万山丛中的千百个盆状溶蚀洼地。洼地四周石山壁立,岩石裸露;石山海拔500—1,000米,高出洼地100—300米,个别可达500—600米。洼地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为100多米;底部为薄层棕色石灰土覆盖,常见漏斗、落水洞。以都安、忻城、靖西等县的洼地最为典型。洼地多处于分水岭地段,岩溶地下水的垂直循环带发育,地下水埋藏深达30—50米以上,有的可达100多米。地表无河沟,水源奇缺,人畜饮水很困难。植被较好的地段,悬挂泉出露较多,水量一般小于5公升/秒。
洼地内旱地广泛分布,还有许多山坡石缝地,多种植玉米和豆类:由于地势高、洼地深、日照短,玉米产量不高,正常年景两造亩产三、四百斤。一般无灌溉。干早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威胁。暴雨时,少量洼地有短暂内涝。
(二)峰丛槽谷
峰丛槽谷是一种长形槽状谷地。多为构造上的断裂谷。谷底宽100~200米,长可达数公里,两侧石山高出谷底200~300米,地势低于峰丛洼地,谷地底部较平坦,常见溶斗、落水洞,下有地下河通过,岩溶地下水季节变动带发育,地下水位变幅大,平时埋深达30~50米,地表十分于旱;暴雨时水面迅速上升,甚或溢出地表,造成涝灾。两侧石山有泉水出露,是良好的饮用水源。石山上只有少量幼树和灌丛,下部常有小片草坡。耕地多为棕色石灰土,碎石多,漏水性强。耕地主要为旱地,多种植玉米和其他旱作。干旱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威胁;涝灾虽是短期的,但对玉米的收成影响也很大。
第二类 峰林谷地
峰林谷地分布于峰丛石山谷边缘。可分为峰林河谷、峰林沟谷和峰林旱谷三种类型。
(一)峰林河谷
谷地宽阔,有常流河发育,常见一、二级阶地。两侧石山常有泉水或地下河出口,枯水流量一般在0.1—1.0立方米/秒,为地下径流排泄区。地下水埋深0—15米,常具统一地下水面。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利用方便,因此,水田多,旱涝灾情较轻。加上光热条件好,人口集中,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多为城镇所在地,如阳朔、靖西、宜山、大新等县。
(二)峰林沟谷
峰林沟谷分布在峰林河谷边缘的分水岭地段或岩溶山区中的谷地。地表只有季节性的小河沟,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0米以内,水位变化小,地下水主要是分散的管道式水流,利于小机多点抽水;局部有积水塘和积水石芽洼地,是天然的水井。土层薄,石头多,渗漏大。旱地多于水田。干旱威胁普遍,内涝为害不轻。贵县樟木乡一带是其代表。
(三)峰林旱谷
峰林旱谷,地面稍窄,河流短小,为季节性河(每年有水5~6个月)。地下河发育,地水埋深一般在20—50米,水位变幅大。旱季地表水通过落水洞消入地下河。雨季地下河水溢出地表补充河水,甚至泛滥成灾,造成旱涝交替现象。谷地中落水洞、溶斗广泛分布,土层薄,漏水严重。以旱地为主,旱田不少,保水田很少。旱季人畜钦水困难。
第三类岩溶平原
岩溶平原主要分布桂中、桂西南、桂东南和桂东北,可分为丘间岩溶平原和大河沿岸岩溶平原两类型。
(一)丘间岩溶平原
丘间岩溶平原多分布于低山丘陵之间,周围有许多河流流入,河流岸低水浅,河道曲折,雨季沿河一带易受洪涝灾害。地下水埋深0-15米,有水量大的泉水出露,如武鸣的灵水。覆盖层厚,地势平坦,水田广泛分布,也有干旱的威胁。
(二)大河沿岸岩溶平原
包括柳州来宾、贵县、桂平和左江沿岸平原。红水河、柳江、左江和黔江等,河床深切,岸高水低,相差20—30。沿河地带常见两级阶地,地表为红土覆盖,厚达5—10米,漏斗、园洼地多,地下水埋藏深,地面漏水严重,旱地多于水田,荒岗广布,土地潜力大。 (谭仕彦)
对《恭城瑶族自治县“猪-沼-果”生态区》(广西
覃士彦)的修改意见
1. 总的印象同上。修改建议如下。
2. 所有“我县”改为“该县”或“本县”。 在“③土地资源”中,补充说明:山地和大于10、20 和25度的坡耕地面积比例;土地和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生态优越与缺陷的突出问题)。同样,在“②气候情况”中,补充年均受旱涝灾害面积比例、气候的突出问题。在“2、社会经济状况”中,补充说明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方面的突出问题。
3. 在第二部分中,需要补充说明:“猪-沼-果”生态系统工程在全县的推广比例(如占乡、村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和/或县政府推广规定(因为本文把全恭城县作为“猪-沼-果”生态区,必须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比例,或者县政府已经有把它作为全面推广的措施的规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猪-沼-果”系统工程简介(如猪种、户养为主还是规模养殖为主、一般规模;一个10 m3 沼池带几头猪和几亩果园;主次果树种类;典型系统结构描述或示意图。
4. 在第三部分之二中补充:割柴砍树现象前后对比、农户烧柴问题改善现状、减用化肥和土地增肥情况、水土流失减少情况。 (陶战,3-3-02)
原文:
广西,专题6(共3页)
恭城瑶族自治县
“猪—沼—果”生态区
一、
概况
1、自然资源
①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我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东径110º10′~111º36′,北纬24º37′~25º17′,东西面宽55公里,南北长约75公里,土地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全县地形东、北、西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平地、丘陵地貌交错地带。山地面积占48.71%,丘陵台地面积占22.91%,平地面积占27.14%,水面及其它面积占1.21%。境内最低海拨为岭尾村139米,最高海拨为银殿主峰1885米。海拨1000米以上山峰318个。
②气候情况。恭城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9.7℃,极端最低气温-3.7℃,极端最高温40℃,最低温出现在1月,最高温出现在7月。年均降雨量(县城)1439.7毫米,65%的降雨量分布在3~7月,8~10月降雨量占全年20%。在地域分布上,县北部及四周山地雨量比县中部河谷地区多300~400毫米。年均无霜期319天,全年日照1653.7小时,日均4.5小时。温度≥10℃276天,活动积温6310℃;≥12℃261天,活动积温6125.5℃;≥15℃225天,活动积温5562℃。气候的基本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量与植物生长需求同步,但分布不均,春夏季有洪涝,秋冬季有干旱。
③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14900公顷,耕地面积18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77%,其中水田面积12026.7公顷,占耕地面积63.8%,旱地面积6813.3公顷,占耕地面积36.2%。人均耕地面积0.068公顷。可供开发的荒山面积为3933.33公顷。
2、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2000年全县总人口2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万人。粮食总产13.42万吨,农民人均有粮556公斤;水果总面积30.7万亩,水果总产27.6万吨,农民人均有果面积1.27亩,人均水果产量1.146吨;县级财政收入6943万元。按经管统计,农民人均收入为3127元。年出栏生猪为24万头,沼气池建设累计达42506个,入户率为70.5%,30%的农户建好了砖混楼房。农村繁荣,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近年来连续被自治区评为“双方明”建设先进县。
二、恭城“猪—沼—果”生态现状
八十年代初期,农村燃料以柴草为主。由于人口的增加,以柴草为主的农村能源消耗量大,致使森林遭到过量砍伐,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部分溪河断流,造成自治区灾害频发的严重后果。由于农村能源日趋紧张,当时曾有“不愁锅面无米,只愁锅底无材”之说。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我县从1983年起在农村推广沼气。通过黄岭试点村的实践表明:农村使用沼气可省柴、省钱,减少农民劳动力强度,用沼液种果还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1986年,全县第一次掀起了大办沼气的热潮,共建成沼气池2475座,为后来全县沼气池的大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89~1997年,为全面发展阶段。干部群众认识了大办沼气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后,县委、政府因势利导,及时总结,在全县掀起了大养生猪、大办沼气、广种果树的热潮,全县沼气池以每年2000座的速度增长,到1997年底全县建成沼气池累计达3.2万座,种果面积达20.6万亩,生猪出栏达到30多万头,农民人均收入达2837元,形成了“猪—沼—果”恭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至现在,沼气池建设42506个,提出了产业基地化、产品无公害化等建设措施。分别建立了10万亩恭城月柿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柑橙生产基地、10万亩沙田柚生产基地、5万亩以红花桃为主的春夏热水果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大力推广沼液肥应用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使我县水果品质更好、产品市场更畅销。生猪养殖重点抓好品种改良,用“三元杂”瘦肉型取代“二元杂”肉脂兼用型猪。通过全面落实生态农业建设措施,丰富了生态农业建设内容,使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更上一个层次。
三、“猪—沼—果”生态区的效益。
恭城县的生态农业建设通过以沼气为纽带,把人畜粪便进行发酵,产生的气体(沼气)解决农村大部分时间的燃料问题,发酵过的沼液,作肥料施用在农作物上,再通过发展种植(主要是种果)业,形成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大统一,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效益好。直接效益:建一个8米2沼气池需投资1000~1200元。建成后利用草料、人畜粪便沤制沼气,用来烧饭煮菜和照明。农户用电一天以2度、每度电按0.35元计,一年可节约电费255
元;每户每月节柴200公斤,每50公斤柴按10元计,全年可节约480元。以上两项一年就可基本收回建池成本。间接效益:用沼液作肥料,可增强作物抗病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据测算:种植水果,全部以用商品肥计算,成本为0.2元/斤果,用沼液肥为0.04元/斤果,产量平均2吨计,减少成本840元/亩。种出的果,由于品质好,每斤多卖0.1元,可增加效益400元/亩。经济效益显著。
二、生态效益好。八十年代初期,我县农村能源以柴草为主,由于过度砍伐,造成水源枯竭,有的甚至连吃水都成困难。沼气发展起来后,大家都不用上山砍柴割草了,山上树林长起来了,草也茂盛了,水源也保住了。全县4.2万农户使用沼气,每户每月节柴油200公斤,一年节柴2400公斤,一年共可节柴1.008亿公斤,相当于每年保护了3.5~4万亩森林一年生长量免受砍伐。近二十年来的沼气建设,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县森林覆盖率为54.2%,现已超过74%(含灌木)。
三、社会效益好。我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村繁荣,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环境优美,形成了“钱多、粮多、环境美、社会安定”的农村大好局面。
四、卫生条件好。农户建沼气池后,把人畜粪便、各种杂草、垃圾放在沼气池发酵,消灭了各种病菌,农户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卫生好了,疾病少了,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谭仕彦)
对《兴安县稻田养禾花乌鲤鱼生态区》(广西
覃士彦)的修改意见
1. 总的印象同上。修改建议如下。
2. 本文把整个兴安县作为作为“稻田养禾花乌鲤(乌鳢?)鱼生态区”,因此需要在第二部分介绍稻田总面积和稻田养禾花乌鲤(?)的面积、总产量和推广面积比例(只有推广面积比例大和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才能称为“区”)。如果稻田养殖面积比例不大,该条目标题可改为“兴安县禾花乌鲤(?)生态区”,补充养殖总面积、其中稻田养殖面积和各类生态养殖措施(不然不能称为“生态区”)。
3. 在第二部分补充:禾花乌鲤鱼拉丁文学名、生物学特性和“兴安禾花乌鲤鱼最为出名”的突出特色,补充照片。“2001年全县养鱼共达3.16万亩”不明确,是各种养鱼面积还是稻田养禾花乌鲤鱼的面积?
4. 第三部分标题“三、禾花鲤鱼的主要技术”不明确,是否是“稻田养禾花乌鲤鱼的主要技术”?兴安作为禾花乌鲤鱼特产区或“生态区”,除稻田养殖外,对其他水面养乌鲤鱼(必然也存在)也必有特色措施或生态措施,需要补充介绍。 ( 陶战,3-3-02)
原文:
广西,专题6(共3页)
兴安县稻田养禾花乌鲤鱼生态区
一、
兴安县概况
兴安县位于北纬25º18′—25º55′,东径110º14′—110º56′之间,地处广西东北部,西北与龙胜、资源交界,东西与全州、灌阳、灵川相邻,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286天,年平均日照1479.6小时,年平均气温17.7ºC,年均降雨量1814毫米。地形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全县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33公顷,森林覆盖率72.1%,全县辖6镇5乡11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中37万人,其中农业人中31.7万人,农业劳动力18.4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24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粮食总产量为2.31
亿公斤,平均单产358公斤,人均有粮625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荔蒲芋,水果有柑桔、白果、葡萄、枣及桃李等,水果总面积248000公顷。
二、
稻田养禾花乌鲤鱼的现状
兴安县稻田养鱼的主要产品-----“禾花乌鲤鱼”,肉质细嫩、味道独特、营养丰富,无任何污染,据说过去曾是清朝贡品,是我县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由于受地理、气候等环境影响,正宗的“禾花乌鲤鱼”也仅产于兴安、全州、资源、灌阳等少数几个桂北县份,以兴安禾花鲤鱼最为出名,销售市场十分广阔,除本地消费者十分喜爱外,销售渠道已通达到桂林、柳州、南宁、广东、武汉、南京等地。价格比一般鲤鱼普遍高出两倍以上。
兴安县2001年全县养鱼共达3.16万亩,产鱼40.21万公斤,平均亩产12.72公斤。全县稻田养鱼总收入241.26万元,平均每亩稻田收入76.35元。兴安镇南源村400亩垄稻沟鱼田,平均亩产鲜鱼30.2公斤。
三、
禾花鲤鱼的主要技术
(一)养鱼稻田的选择和稻田工程
养鱼农户要选择水源有保障,排灌方便,旱涝保收,耕作层深,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稻田养鱼。要求认真做好加宽、加高、加固田埂。垄稻沟鱼的垄沟工程要求:每厢以3尺为好,垄面宽2尺插秧4行,沟宽1尺,垄沟深0.6—1尺,除开沟面积外,每亩保证插秧1.8—2万兜。为了便于晒田,杀农药和施化肥,水温高时鱼有栖息之处,以及早稻放水割禾时暂养鱼类,保证早稻晚稻能连养,还要挖好占稻田3—5%面积的坑、沟(每亩田挖20—30平方米),鱼沟宽度为1.5米,长度为14米,深0.6—1米,留两个0.6米的缺口,以利鱼类进出活动摄食。
(二)垄稻沟鱼、坑沟养鱼、传统稻田养鱼放养鱼种的规格、数量根据产量不同和饲养技术高低,可按如下进行:
1、亩产鱼26公斤以上:垄沟和坑沟养鱼,每亩放养越冬2—3寸鲤鱼300尾。
2、亩产鱼25公斤:垄沟和坑沟养鱼,每新加坡放养越冬2—3寸鲤鱼200尾。
3、亩产鱼20公斤:垄沟和坑沟养鱼,每亩放养夏花1寸鲤鱼300尾。
4、亩产15公斤:传统养鱼,每亩放养越冬2—3寸鲤鱼100尾。
5、亩产14公斤:传统养鱼,每亩放养夏花1寸鲤鱼200尾。
(三)放养时间
越冬鲤鱼要在“惊蛰”阳历三月十五以后,先放在鱼坑、沟中饲养,插完早稻后入出大田,夏花鱼种在阳历五月十五日前放完。
(四)放肥投饵,进行精养
要克服靠天吃鱼思想,做到增肥,投喂精料。田里除原有的红花草、油菜、茹菜外,还要施人畜粪基肥800公斤(包括水稻用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坑、沟还要分次投喂米糠、麦麸等精饲料20公斤,浮萍、青草100公斤,这样既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又有利于鱼的生长。
(五)稻田杀虫防病
一般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根据水稻病虫发生情况时喷撒。用药前将水加深淹垄5—6厘米,药喷在垄面水稻的茎叶上,不要喷在鱼沟内。
(六)稻田养鱼实行“六改”措施
一是由单季稻田发展双季稻田,延长鱼的生长时间,提高单产;
二是改变传统的平作养鱼单一模式,逐步推广垄稻沟鱼、坑沟结合等到多种高产模式;
三是由原来主养鲤鱼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混养;
四是由原来的小规格鱼苗逐步投放大规格鱼种;
五是改变只依靠稻田的天然饵料,发展到人工投饵,把池塘精养高产的技术运用到稻田养鱼;
六是引导农民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生产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鱼产品。
四、
稻田养鱼的效益
(一)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以种稻为主,兼顾养鱼。实践证明,保证粮食稳定增长,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条件,但种粮经济效益偏低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扭转种粮效益低的善,“稻”“鱼”结合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1、稻田养鱼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2、稻田养鱼可收获一定数量的鱼;3、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如兴安县南源村,群众多年来已形成稻田养鱼的习惯,且养殖水平越来越高,现已达到平均亩产禾花乌鲤鱼20公斤的水平,以每公斤16元计算,每亩增加收入320元,相当于每亩多收获了六、七担谷子,同时由于鱼类改善了水稻的生态条件,就能促进水稻有效穗的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从而使稻谷增产一成,最高的可增产四成。此外,稻田养鱼减少了治虫用药和肥料的成本支出,节省了除草和耘耥的人工,使水稻和鱼双丰收,增加了收入。
(二)稻田养鱼的生态效益
种田必须养田,养田是为了更好地种田。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物资导致土壤结块、变性、害虫抗药性增强,而有益生物繁育却遭到抑制,使用权得原本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生财”与“生态”的关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多次进行的稻田养鱼试验证明,凡每亩能产10公斤以上禾花鱼的稻田,基本上能控制田间杂草的生长,故可以不用化学除草剂。鱼类的吃虫能力是十分惊人的,稻田养鱼不仅能消灭绝大部分的蚊子幼虫和有害浮游生物,而且凡是经过水路到达禾苗上的害虫都是鱼类的美味佳肴,因此养鱼的稻田基本上不用或者少用农药。鱼类的粪便,可以使土壤增肥、粮食增产。所以,在我县将稻田养鱼技术按标准普及开来,就是寓生态于生财之中,把种田与养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了起来。
(三)稻田养鱼的社会效益
稻田养鱼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它能立体利用农田,以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量投入,生产更多的更好的稻谷和鱼,创造优质、低耗高效和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并且打破了粮食生产单一方式,改善了稻区农村经济结构,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鱼类在稻田里吃掉了孑孓、血丝虫等害虫,减少了疟疾和血丝虫的发生和流行,减少了农药从稻谷直接带给人的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积聚,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谭仕彦)
对《容县沙田柚》(广西
黄碧燕)的修改意见
1. 总的印象是叙述层次清楚、比较具体,格式基本符合要求(与具体内容相符,不必拘于规定提纲的格式)。主要修改意见如下。
2. 把第一段中有关引种推广的地点的叙述,移到第四部分(分布区域)。
3. 原文第五部分应是本条目的重点部分,需要加大篇幅(不然与前面介绍沙田柚性状特点的篇幅不匹配——注意:本总课题成果的侧重点是“农区生态系统与生境编目”)。比如:要补充有关其原生点沙田村的气候、土壤、水质的性状资料和当地与柚生长有关的生态学资料,说明与沙田柚优良品质有关的生境特色;对容县的描述也要补充水质特点等;对现有成功推广区域符合沙田柚生长的气候、水土和其他有关生境要求的情况有一个交代。在第六部分提到了“净化空气”,在第五部分是否需要补充说明沙田铀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所有绿色植物都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不要使人产生沙田柚可以忍受严重受污染的空气的错觉。)
4. 第六部分第一段的大部分文字与“受威胁因素”无关,应移走或删去。第二段列举了3种受威胁因素,但叙述太简单,要补充说明受威胁的情况和简明道理。第七部分的“一是”、“二是”……等罗列也需要补充、增强。 ( 陶战,3-3-02 )
原文:
广西,专题4(共3页)
容县沙田柚
沙田柚发源于容县,已有两千多年种植的历史,原称"羊额籽"。清代容地沙田村夏纪纲在中原某地当官,把家乡名果"羊额籽"赠给共事的朋友品尝,并献给巡游江南的乾隆皇帝,食之连声赞好,且赐名为"沙田柚"(1771年)。从此,容县沙田柚便作为进贡朝廷的珍果,名扬四海,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容县沙田柚是我国柚类中独树一帜的优良品种,各地广泛引种,目前,广西的恭城县、阳朔县、平乐县、藤县、苍梧县、昭平县、贺州市、都安县、融水县、钟山县、宜州市、岑溪市等12个县市推广面积达71.23万亩,已挂果面积为32.35万亩,年总产达18.36万吨。还引种到广东、湖南、福建、云南、贵州、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四川、安徽、河南等12个省及东南亚各国。
一、 品质特点:
二、产量及经济价值
容县沙田柚经济价值高。清朝年间,每个柚值白银1—1.5毫(折人民币1—1.3元);民国期间,1.5—2毫(约合折人民币0.9—1.3元);1955年0.7—1元;1989年2—2.5元。最高年产2万吨,年收购量约占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出口量约占收购量的70%多,产品一直供不应求。2001年容县有挂果树3.32万亩,总产达3.5万吨,按每1公斤2元计,年收入达7000万元;
2000年全广西总产为18.36万吨,按每1公斤2元计,总收入达3.67亿元;2001年总产近20万吨,总收入达4亿元。容县沙田柚不但有消食化痰、润肺止咳、降低胆固醇和醒酒等功用,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很好的辅助疗效,她的皮可加工成副食品和柚皮时菜,也可提炼高级芳香油;柚核可提炼工业用油;柚叶是养兔的好饲料;树干木质坚,平滑美观,可制作家具。1953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容县沙田柚博得国际友人高度评价,视为中国珍果。1990年容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把沙田柚定为容县"县果"。1995年容县被命名为"中国沙田柚之乡",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容县沙田柚连续4次荣获全国柚类"金奖"。1996年平乐县、阳朔县的沙田柚也被农业部授予“沙田柚之乡”的荣誉称号,在1996年、1998年、1999年恭城县的沙田柚均获全国优质柚类商品评比金杯奖。容县沙田柚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国,为容县及至全区的创汇、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都作出一定的贡献。
三、生长习性
四、分布区域
容县沙田柚发源地--松山镇沙田村,面积为116亩。沙田柚在容县内的分布情况:据2001年调查,全县有沙田柚8.12万亩,占全县水果面积25%,其中结果树3.32万亩,幼龄树4.8万亩,主要分布在松山镇、县底镇、自良镇、浪水镇、六王镇、灵山乡、石头乡,其次分布在十里乡、容厢乡、杨村镇、黎村镇、石寨乡、杨梅镇等。沙田柚在广西区内的分布情况:据2000年的调查,全区有沙田柚
71.23万亩,已挂果面积为32.35万亩,幼龄树38.88万亩,
主要分布在恭城县、阳朔县、平乐县、藤县、苍梧县、昭平县、贺州市、都安县、融水县、钟山县、宜州市、岑溪市等12个县市。沙田柚在全国的分布是:广东、湖南、福建、云南、贵州、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四川、安徽、河南等12个省;并引种到东南亚各国。
五、分布区的生境特点
容县古称容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位于广西东南部,东经110°14′58″—110°53′42″,北纬22°27′44″—23°07′75″,与广东西部毗邻,是云、贵、川、湘等省区陆路通往广东沿海的必经之地。容县沙田柚全广西均可种植,最低温为12.5℃,最高温为37℃,≥10℃的有效积温为5300—7200℃,无霜期332天,沙田柚开花结果期8-10月中旬要求天气晴朗,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年降雨量为1400—2000mm,年平均气温为17.5—21.3℃的中亚热带气候。沙田柚低洼湿润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和坡度在25度以下、梯面宽3米以上的丘陵山地营造柚园,生长的最适气温为23—30℃,土壤可以在壤土、冲积土、红壤、黄壤、紫色土等类型种植,但以含有机质2-3%、酸碱度5.5-6.5%之间,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通透性好的冲积土和黄壤土为平原丘地为最理想;坡向最理想是向南或向东南,其次是向东北。
六、沙田柚分布区的生态系统与生境受威胁因素
沙田柚大龄果树的树体高大,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四季常绿。大面积连片开发荒地种植,对净化空气、绿化大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起积极的作用;沙田柚根系垂直生长较深,水平分布范围较广,对涵养水分,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也起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在果园开垦和幼龄期间,由于大面积炼山和翻耕,会使大片土地甚至整个山头土层裸露,减少植被以及周围的生物多样性,严重的导致水土流失,引起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天敌的繁殖,影响沙田柚的品质,破坏生态平衡。
生境受威胁的因素:一是大面积炼山和翻耕土壤;二是病虫害的发生;主要病有溃疡病、疮痂病、流胶病、炭疽病;主要虫害有潜叶蛾、锈蜘蛛、红蜘蛛、吹绵介壳虫、凤蝶幼虫、角肩蝽蟓、星天牛、褐天牛、枝梢天牛、花蕾蛆等。三是化肥、农药的施用。
七、分布区的生态系统与生境的保护措施
沙田柚随着大量开垦种植,其生态系统与生境会受到一定的威胁。各地在大量发展时,制定的一些保护措施:一是不要焚烧毁林;二是在幼龄果树扶育期间,要合理间种绿肥;三是大量施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四是运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五是采用等高水平梯地种植以及推广成功的栽培技术。
(黄碧燕)
对《宁夏盐同香山干旱农牧区》(宁夏马戈)的修改意见
1. 总的印象:该条目选题较好,写作格式符合要求,文字通顺;需要增补部分更具体的详细内容。建议修改意见如下。
2. 该条目概括了一个跨多个县市的大的地理区域,篇幅可以大一些,不受限制,以全面说明主要情况为准。需要绘制一个地图。
3. 从原文看,所选区域具有“干旱农牧区”和向荒漠过渡的过渡带的两个地理或生态特点,在第一部分需要补充描述这两个特点,比如:该区域农牧业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与相临区域的比较、农牧业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向哪个荒漠区过渡等。
4. 第二部分标题是“生物多样性特点”,内容不足,描述“生物多样性特点”至少需要分别描述: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特点(和遗传多样性------可能的话)。还有:原文“主要植被类型”下,第①②可以属于“植被类型”,需要补充各自所占的分布面积比例和分布地理情况,指出当地主要植被类型和主要牧草类型和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牲畜承载量主要靠什么植物养活?)。第③④⑤好象说的是“植物类型”而不是“植被类型”,其种类可能很不全面,我们已知干旱和荒漠区也有许多特有植物,在某些特殊地点还有许多种第三纪孑遗的珍贵植物,需要补充和调整。当地植物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需要查一查地方资料,补充种类数、主要种类列表、补充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种类数和主要种类名录、地方特有种名录;不然难以体现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5. 第三部分需要分别补充增强农业和畜牧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具体描述,原文太简单。例如:开垦后又撂荒并造成草场破坏的面积与面积比例,破坏的时间(从何年至何年最严重)与当前发展趋势,草原产草量的变化(如近年平均与50或60年代平均的比较)、可用牧草种类的变化,农业种植作物类型与农田土壤劣化情况,滥挖干草与发菜的具体情况(如何年至何年最严重、采集数量、土地破坏面积和分布、破坏的现场照片)、破坏对土地沙化的影响、灾害发展数据等。文中提到:沙化加重、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等,都只有一个简单概念,必须有数据比较才能说明问题。 (陶战,3-3-02)
原文:
宁夏,专题6(共2页)
宁夏盐同香山干旱农牧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同香山干旱农牧区位于宁夏区中部,包括宁夏的盐池、同心县的大部,中卫县的香山地区和海原县的北部地区,灵武县、吴忠市、青铜峡市、中宁县的山区,共有40个乡镇、17个国营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7′~107°39′,北纬38°21′~46°46′,土地总面积2.3万km2,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45.5%,耕地面积15.66万hm2,草场面积140万hm2,是自治区草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牧业基础好,历史上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
一、
区域地理及气候特征
1.地貌类型表现为山地、丘陵与山间平原、岔地交错分布。
2.本区是半干旱荒漠地区,大陆性气候十分典型,属宁南温暖风沙干旱区,≥10℃积温2600~3200℃,年降水量220~300mm,年蒸发量2200mm以上,年变化率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干燥度K=2.1~3.4,旱灾频繁,旱作农业不稳定,大风和沙暴日多,风蚀和风沙危害严重。冬春为多风季节,平均风速3m/s,最大风速24m/s,年平均大风日24~44天,平均沙暴天数12~34天。
3.水资源贫乏,流经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共有水资源1.9亿m3,单位产水量仅0.7万m3/km,其中0.5万km2的面积,0.6亿m3的水源矿化度大于5g/L的不利于人畜饮用的苦水占水资源的31.6%。
4.土壤以灰钙土为主,局部地区有少量盐土、草甸土及山地土壤类型分布,灰钙土比较瘠薄,有机质厚15~30cm,有机质含量1~5%不等,表土以下多有钙积层。
二、
区域生物多样性特点
本区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草场植被以小型旱生、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及强旱生小灌木或小半灌木为主,植被以旱生、沙生为其特征,是草原中最干旱的向荒漠植被过渡的类型,植物种属较少,群落结构简单,植被稀疏,覆盖度为20~50%,现有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易遭人为和自然因素破坏。
主要植被类型:
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以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odes)、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川青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木本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等为主;
②旱生多年生杂草以长芒草(Stipa
bungean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戈壁针茅(Stipa
tianshanica var.gobic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冷蒿(Artemisia
frigid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等为主;
③药用植物有甘草(Glycyrrhizia
uralensis)、麻黄(Ephedra
distachya)、苍耳(Xanthium
sibiricum)、苦豆子(Spohora
alopecuuroides)等十几种;
④油料作物如珍珠(Salsola
passerina)、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等。
⑤其它有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等。
三、农牧业现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本区土地垦殖率低,土地利用方式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畜牧业相对稳定,主要以养羊为主。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除少量水浇地外,大部分耕地为靠天吃饭的旱地,由于降水量少,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粮油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平均亩产一直在30kg以下。盲目开荒及无节制超载放牧,草场资源破坏严重,草场退化、沙化有逐年加重趋势,沙暴频繁,水资源逐年减少,干旱加剧。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1.调整农业结构,实行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的方针,建立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2.进一步加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行力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建立人工饲草基地和草场资源保护区,对现有草场资源进行保护,严格控制载畜量,围栏放牧,使草场得到休整。
3、充分利用宁夏扬黄灌溉工程,减少旱地耕作,加大水浇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改进撂荒耕作制度,固定耕作,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减少对土地的破坏,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4、严厉打击滥挖甘草、发菜等破坏草场的违法行为。
5、加大人工种草及飞播造林力度,恢复植被,提高林草覆盖率。(马戈)
对《东乡野生稻分布区点概述》(江西,涂香明)的修改意见
江西农业环保站发来的“东乡野生稻分布区点概述”一文收到。总的来说,条目选题好,写作格式正确,文字及标点符号使用得当。按照农作物野生亲缘种分布区点编目要求,本条目尚有需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建议如下:
①
条目的标题可改为:“江西东乡县野生稻分布区点”。条目在编写过程中应是针对具体区点进行详细描述,不应在标题中使用“概述”一词。
② 东乡野生稻的发现,打破了“北纬26º 以南”生长野生稻的学说,需要提供原始文献出处,并附区点地图,明确标注区点在县里的具体位置。
③ 文中第一条陈述的内容与小标题不一致,未包括生态环境内容,主要是区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建议补充有关生境的描述,如:土壤、水质、野生稻共生植物、分布点的地理和地形部位特点等方面的描述。
④ 我们编目工作的侧重点是针对野生稻的生境及生态系统的描述,对于野生稻的生理特性的描述不在本条目要求之内,简略介绍即可,不必作为单独的一个内容来写。建议把第二部分内容归并到条目开头的第一段中去。
东乡野生稻的发现与保护具有特殊意义,也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一定的工作积累,条目内容的编写不应受2000字限制,应力求写实、写细、写全。(赵静,3-3-02)
原文:
江西省农业环境监测站,专题3(共3页)
东乡野生稻分布区点概述
我国是水稻的八大起源点之一,我国的野生稻资源非常丰富,现已发现有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 ex Watt)、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 subsp.granulata Nees Arn.ex Watt)三种。东乡野生稻是普通野生稻的一种,被人称为是“比大熊猫更应得到保护的物种”,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一、
乡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
1979年报道在江西东乡县发现野生稻以前,国内外学者均一致认为野生稻只能生长在北纬260以南的地区,东乡野生稻的发现,打破了“北纬260以南”说,将野生稻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北纬280,这对探讨稻作起源、演变以及研究利用等都将有重大意义。
东乡野生稻的发现地点是江西省东乡县岗上积镇庵家山湿地,地处北纬28014ˊˊ东经116036ˊ,东乡县位于鄱阳湖南侧,境内多为低丘和湖泽,地势比较平坦,成土母质主要为第四纪红色岩系风化物,;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0C,极端最低气温-8.50C,历年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5.10C,最热月为八月,平均气温为29.60C,平均无霜期272天,平均初霜日在11月29日,终霜日在3月1日;平均结冰日数为21天,历年稳定通过100C的日期(80%保证率)为3月25日,年平均降水量1710.9mm,年日照时数1951小时。秋季常有较强冷空气影响,冬季寒潮入侵,常有冻雨积雪,每年伏秋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岗上积镇位于东乡县东南侧,与临川、金溪三县交界处,距县城15公里左右。庵家山湿地由池塘和沼泽组成,面积为1.2公顷,野生稻保护点便在庵家山湿地内。土壤含氮量为4.75-17.92g/k,有效磷含量为1.201-3.559mg/kg,速效钾含量为31.35-127.15mg/kg,pH值为4.85-5.41。
二、
乡野生稻的生理特性
东乡野生稻为多年生宿根植物,生长的水深范围为0-50cm,主要集中于10-30cm之间,具有匍匐茎,小穗具有一朵两性花及两朵退化花的外稃,呈披针状,其叶形狭长、色绿,颖花为两性花,穗形散、芒长,茎杆纤细、通气组织发达、茎节间微紫、茎态散生,半直立、株高90-223cm、平无株高140
cm,根系发达、较多而粗、宿根性多年生,对光反应敏感,自然群落一般于每年惊垫前后开始由近地表的茎节萌发长出新分蘖,9月开始见穗,以后陆续抽穗到11月上旬,全生育期大约126天左右,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了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具有特殊的强耐冷基因和丰富的抗病虫基因,具有优良的耐冷性、耐旱性、耐瘠性、抗病性等,充分利用这些基因对水稻品种的改良有重大意义。
三、
东乡野生稻生境物种多样性丰富度
东乡野生稻的生物群落生长在水生或湿生区域,群落性质受人为影响较大,但其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等仍具有比较一致的特性。属我国南方丘陵零星湿地,除分布有0.06公倾的野生稻群落外,还分布有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和武夷慈姑(Ranalisma rostuatum)等珍稀植物,并曾生长过极度濒危植物长喙毛泽泻(Ranalisma
rostratum),其分布植物物种丰富。庵家山湿地共有维管束植物33科、60属、79种及1个变种,在组成种中,蕨类植物仅有中华水韭和苹2种,被子植物31科,其中禾本科与莎草拉的种类最多,共31种(含1亚种),占40%以上。从特种组成的角度来看,禾本科与莎草科物种数目占明显优势,其次是泽泻科、蓼科、睡莲科、灯心草科和眼子菜科植物。
湿地水层较浅,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占相当大的比例,前者共有38种,后者22种,分别占总的47%和25%;沉水植物9种,约占11%;浮叶植物和中生性植物最少,分别为2种和3种。
四、
东乡野生稻及其生境的濒危程度及濒危因素
目前东乡野生稻的开发与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资金缺乏,科研工作者只对其丰富的基因资源进行了浅层的开发,很多特别珍贵的性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当地村民围塘造田,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缺乏保护等原因,导致东乡野生稻原生群落由最初的9个减少到3个,面积也由近60亩减至现在的1.5亩,东乡野生稻正濒临灭绝,其生境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如长喙毛泽泻等一些珍贵的物种已经在此地绝迹。
五、
保护措施
东乡野生稻及其生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预防和保护,这个比大熊猫还珍贵的物种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可能消失。目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江西省水稻研究所已经在庵家山湿地建立了一个小范围的保护区用来保护野生稻及其生境,但由于经费不足,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水稻专家认为,对野生稻最好的保护就是加快这种珍稀物种的开发利用步伐,利用生物技术加强保护,如今我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任务十分紧迫,2001年11月底,“江西省东乡野生稻研究发展中心”在农科院宣布成立,科研人员已经加快了对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研究利用步伐。(涂香明)
对《黑龙江富锦市七星河三环泡湿地》(黑龙江省农业环保站)的修改意见
由黑龙江省农业环保站发来的“黑龙江富锦市七星河三环泡湿地”一文收到。条目选题准确,文中内容具体、详实,文章格式符合要求,文字与标点符号使用得当。文中共写了七点内容,建议在第六点动物多样性后增加一点“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我们编目工作的重点是对区点的生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描述,要增强对这一部分的描述。此外要求在文中附简易地图,同时在该地图的角部标注该湿地在黑龙江省的位置小图。
原文: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课题,
黑龙江,专题2 (共3页)
黑龙江富锦市七星河三环泡湿地
一、湿地简介:
该湿地位于黑龙江富锦市,面积为21671.8公顷,属于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湿地内有12000公顷芦苇,占湿地内面积60%;小叶樟草面积2000公顷,占湿地内面积10%;耕地面积1000公顷,占湿地内面积5%;沟渠、泡沼1000公顷,占湿地内面积5%;其它杂草地4000公顷,占湿地内面积20%。
二、地理位置与面积
该湿地位于富锦市东南部,地处七星河中下游,西与友谊县相邻,东至建三江管局大兴农场,南与宝清县国家级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接壤,沿七星河北岸由西向东走向分布。位于东经132°12′-132°58′,北纬46°46′-46°52′,东西长50公里,南北最宽处11公里,总面积21671.8公顷。
三、自然概况
1、地质地貌:该地区地质构造属同江内陆断陷的一部分,第四纪成因类型主要由冲积、沼泽沉积物(河床相砂的砂砾沉积为主)组成,地貌类型为低河漫滩,即七星河中下游北岸低河漫滩,海拔高57-59米,西高东低,坡降为1/10000左右。从整体看,地势平坦,沼泽一望无际,但由于河道变迁,河漫滩上平行鬃岗、迂回扇、废弃河道、三环泡等大小泡沼和各种形状的洼地等微地形发育较好。虽微地形高差仅0.5-1.5米,却因水分状况的不同而使沼泽类型和芦苇长势有明显差异。
2、气候:该地区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具有冬季严寒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降温剧烈,降水变率大等特点。年平均气温2.4-2.5℃;年最低气温为-37.2℃;年最高气温为37.2℃;年无霜期平均为130-140天;全年活动积温为2400-2600℃。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水面蒸发量为857.7毫米,陆地蒸发量为630.5毫米。
3、光照:年总辐射量为4577.2兆焦耳/m2年,年日照时数在2513.2小时。
4、主导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南风,常年主导风向南风,年平均风速为4.8米/秒,最大风速18米/秒。
5、水文:湿地水源一般来自春雪融化期及夏秋多雨时期,河流出槽泛滥,河漫滩普遍积水,故形成大面积沼泽。大小泡沼星罗棋布,还有常年积水和季节积水洼地,水面积达1000hm2,湿地平均水深50厘米,丰、枯水期总水量大约为4000万与7000万立米之间。水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湿地草甸和沼泽、芦苇的继续发育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属七星河系挠力河支流,发源于完达山北坡,全长255km,流域面积3816km2。具有典型的沼泽性河流特点。表现在:河床纵比降小,约1/5000;河槽弯曲系数大为20左右;枯水河槽狭窄,仅15-20m;河漫滩宽广,两岸河漫滩宽达10-15km。成为天然滞洪带。
6、水质数据:湿地水化学成分如下(毫克/公升):
PH |
矿化度 |
总硬度 |
CO3- |
SO4-2 |
K+ |
Na+ |
Ca+2 |
Mg+2 |
HCO3- |
Cr |
HPO4-2 |
6.5 |
<5OO |
5-10 |
0 |
0 |
2.4 |
32 |
21 |
1.1 |
147.1 |
10.1 |
0.2 |
四、社会经济状况
湿地周围主要是草地、农民开垦的耕地以及国营农场农田区,根本没有工业企业,湿地也决没有受到工业污染。湿地内部夏季无道路,周围交通不发达。湿地周围人口密度相对较少,居民收入中等,主要靠种植业。
五、植物多样性
a)主要植被类型:以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三个类型为主。草甸植被以小叶樟为本类型的优势植物,包括小叶樟草甸、小叶樟―杂类草甸;沼泽化草甸以中湿生、湿中生植物为主,以小叶樟、修氏苔草、芦苇构成优势,包括小叶樟-修氏苔草、小叶樟―苔草、小叶樟―芦苇沼泽化草甸;而水生植被主要由挺水植物苔草、香蒲、菖蒲、芦苇等;浮水植物有眼子菜、睡莲、浮萍、菱角等;沉水植物主要有狸藻、孤水藻等。
b)植物总种类:该区湿地现已发现维管植物392种。建群植物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都适于水湿条件的沼生、湿生和部分中生植物。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
c)多余10种的植物的科、属、种列表如下:
科 |
属 |
种 |
毛茛科 |
10 |
50 |
菊科 |
20 |
41 |
蓼科 |
2 |
26 |
莎草科 |
5 |
25 |
禾本科 |
15 |
24 |
石竹科 |
8 |
17 |
蔷薇科 |
8 |
15 |
十字花科 |
9 |
11 |
豆科 |
5 |
11 |
百合科 |
3 |
11 |
唇形科 |
6 |
10 |
玄参科 |
2 |
10 |
牻牛儿苗科 |
2 |
10 |
伞形科 |
2 |
10 |
合
计 |
97 |
271 |
该湿地的植物种类繁多,但大多数为少数几个科所控制。在该湿地的植物区系组成上,多于5种的21个属,其中种类最丰富的是毛茛属,有40个植物种,其次为菊属、蓼属、莎草属、禾本属、苔草属和铁线莲属,分别拥有30、21、19、12、11和10种。
d)重要稀有、经济植物品种简介:
①药用植物:毛百合、败酱、缬草、龙胆、独活、问荆、水蓼、睡莲、毛茛、白头翁、蒲公英、芦苇、黄花菜、野大豆等。
②饲用植物:小叶樟、芦苇、五脉山黧豆、败酱、蒲公英、狗尾草、野大豆、黎等。
③纤维植物:代表植物为多种苔草、芦苇、小叶樟、狭叶香蒲、灯心草、荨麻属、荆三棱、狭叶甜茅、蔗草等。
④淀粉植物:芦苇、睡莲、细叶百合、慈茹、条叶百合、地榆等。
⑤观赏植物:百合属、狭叶香浦、小叶樟、芦苇、燕子花、沼地马先蒿、千屈菜及驴蹄菜等一些种类。
⑥其他:该湿地还有蕨菜、黎、黄花菜等食用植物;沼柳、毛水苏、驴蹄菜、千屈菜等蜜源植物;艾蒿、缬草、香蒲等芳香植物;地榆、水杨梅、独行菜等油脂植物及马齿苋、棉团铁线莲、白头翁等植物性药用植物。
六、动物多样性
该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
a)动物总种类:该湿地现在已发现共有脊椎动物5纲、28目、50科、107属、163种。
b)动物的纲、目、属、种见下表
富锦七星河三环泡湿地脊椎动物组成
|
目 |
科 |
属 |
种 |
鱼
纲 |
4 |
6 |
15 |
15 |
两栖纲 |
2 |
4 |
4 |
6 |
爬行纲 |
1 |
2 |
2 |
2 |
鸟
纲 |
16 |
30 |
71 |
123 |
哺乳纲 |
5 |
8 |
15 |
17 |
合
计 |
28 |
50 |
107 |
163 |
c)最重要动物品种简介:
国家保护动物:现在该湿地保护区发现有国家保护动物21种,主要有野鸭(绿头鸭、绿翅鸭、红头潜鸭、鹊鸭)、白头鹤、白鹤、丹顶鹤(国家一级)和白枕鹤、赤颈辟虎、灰鹤、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白额雁、雀鹰、白尾鹞、白腹鹞、长耳号、短耳号、雪号、红隼、鹊鹞、普通狂、雪兔(国家二级)。
重要经济动物:猎用动物156种,主要有100多种。诸如鱼类:鲫鱼、鲤鱼、泥鳅鱼、花鳅鱼、草鱼、鲢鱼、鲶鱼等一些野鸟类。
其它动物尚有狼、貉、黄鼬、野猪、麝鼠、狍、熊、水獭等野生哺乳动物和两栖类黑龙江林蛙、黑斑蛙及中国林蛙,爬行类有两种即丽斑麻晰晰及白条锦蛇。
据调查,该湿地共有鸟类123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35.9%,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5种。雀形目鸟类43种,占种类总数的35%,非雀形鸟类80种,占鸟类种数的60%,其中水禽60种,占非雀形目鸟类的75%。该湿地共有兽类17种,占全省兽类的17.5%,分属于5目8科,其中以食肉目和啮齿目种类,以古北界成分为绝大部分。80年代以前,该湿地仍有大群的狍子及野猪出没于沼泽地区;近年来由于人为干扰及过度捕杀,许多种类已绝迹,如熊、水獭等。目前以麝鼠及貉等为常见种。雪兔及野猪等均较少见。现在急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尽快扭转这些国家珍稀濒危动物下降趋势。
七、湿地保护现况与受威胁的主要因素
现在,该湿地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组织申报省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富锦市政府严格执行国家及省有关环境保护条例和法规,收缴民间一切火药和枪支,严禁捕猎。富锦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经常在富锦电视台科技栏目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干部和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科技意识,并经常在湿地范围内进行严格执法,禁止猎杀国家级保护动物,该湿地已经受到很好的保护。该湿地内自然资源丰富,还保存着原始沼泽湿地景观。这里属于河岸漫滩沼泽地类型,是三江平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可以看见草甸、沼泽、水面、芦苇塘等不同自然景观。以苇塘为主,盛夏的日出,丹顶鹤、天鹅等各种鸟类水禽翩翩起舞,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是一首风景奇特的赞美诗。鸬鹚擦过水面觅食,激起点点水花,野鸭遮天蔽日,鸳鸯双双戏水,景色十分壮观。该湿地外围现在仅有几个村屯,人口非常稀少,人们活动和家畜对保护区的直接干扰也非常少了。但是在冬季,人们割芦苇时,有时会出观偷猎和捕鱼的现象,发现后都能严肃处理。此外,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主要因素,周围开发水田引水灌溉对该湿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另附湿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