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        项目摘要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我国农业部门从50年代开始对农业生物资源及其野生亲源种资源开展过一些调查研究,农作物方面已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库和保种圃系统,已收存和记录了30万份种质资源材料;家畜家禽方面也初步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和许多保种基地。1992年以来由于参加国家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制订等工作,农业系统对农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作过宏观的调查与研讨。特别是本项目拟订的9 个主要承担单位都参与了以上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为本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迄今我国尚未进行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旨的生物多样性编目,即:在生态系统与生境、物种与种群、遗传资源3个层次上,按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利用中的稀有与濒危程度、保护的紧迫性、利用潜力与改良利用方法的必要性等进行区划、排列和描述。这是履行国际公约的一项优先工作任务,也是落实执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现生物和生态系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目标的一项急需开展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农区,过去习惯上不作为自然保护调查研究的工作领域,我国有关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知识很少,尤其是对农区的生态系统与生境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占国土总面积近一半的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成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中一个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本项目拟组织国内有关农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的9个研究所(站)及其所属的环境监测与种质保存工作体系,开展专业协作,用约3年多的时间,通过广泛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重整,编制3本有关我国农区生物多样性的编目资料,包括《中国农区生态系统与生境编目》、《中国农区植物(包括主要经济微生物)物种种群与遗传资源编目》和《中国农区动物物种种群和遗传资源编目》,包括编目分级标准、重要(濒危、稀有、重点保护对象等)成分一览表和必要的插图;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电子版本。

本项目总预算为496万元,单位自筹196万元,拟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拨款300万元,于计划的前3年度分期拨款。项目分解为总项目和生态系统与生境、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动物物种与遗传资源3个子项目,采用合同制滚动管理。

二、        立项背景

1.  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之一。该公约第7条规定:公约所有缔约国都应尽可能并酌情对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性的生态系统与生境、物种与种群、以及基因组与基因进行调查与编目[1]

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我国建立了多部门的履约机构,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并于1997年第一次向国际组织递交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但是,目前我们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仅限于过去积累的物种名录和一般生物学特性的调查资料,从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性的角度对全国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仅限于少数需要紧急保护的物种(如大熊猫、丹顶鹤等)及其生境。特别是农区,过去习惯上被排除在有关自然保护调查研究的范围之外,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工作更加薄弱。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执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有重点和分层次保护好我国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它是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实践中急需的基础性资料,生物多样性编目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具有极高的紧迫性。我国的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了生物多样性编目的任务[2].

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与传统认识不同,对农区的生物多样性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它不仅以很多的条款和段落叙述有关“遗传资源”、“驯化或培植物种”、“持久利用”等与农业相关的问题,还指出农业集约化是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第7条(C)),更特别指出“就地保护”不仅适于重要的野生物种及其生境,而且也适于重要的驯化与培植物种及其在长期改变中已经适应了的生境(第2条第13段)。在有关制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战略、计划和方案的条文中(第6条),强调了包括农业部门在内的多部门和跨部门合作。

我国农业部门是国家多部门协作的履约协调机构之一,参与了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同时也制订了《中国农业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因此,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既是国家生物多样性编目的必要组分,也是推进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

我国农区(包括牧区)涉及约50%的国土,分布在各类自然地理带,具有生态系统与生境、物种与种群、基因组与基因的丰富的多样性,是全国国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分。

l        在生态系统与生境层次上,现初步了解已知许多农区可以列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生态系统与生境。例如,西藏拉萨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农区,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场地。每年在这里越冬的黑颈鹤达3000多只,占它的全球种群个体总数的一半。越冬期从10月末至第二年的4月初。农田为黑颈鹤提供散落的卖粒、鲜嫩草苗和易于掘取的草根等食物。近于灭绝的珍贵物种-朱鹮仅存于陕西洋县的林田交错区,在林中筑巢夜宿和繁殖,在稻田觅食泥鳅、小鱼,山林与稻田共同构成了它的特殊生境{3}。黑龙江广袤的三江平原湿地,是丹顶鹤、白鹤、白枕鹤、天鹅等珍禽的重要栖息地或繁殖地。从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农垦开发虽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在设定一定面积保护区的前提下,仍然基本维持了作为传统重要栖息地的功能。由于人类耕作活动密度较小,在农垦区百万亩以上大片稻田上常可观察到觅食的珍禽群体,农田逐步成为它们能够适应的新的栖息地类型{4}。

l        在物种和种群层次上,我国农区由于地域广大,也具有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多样性。首先由于数前年的驯化、培植与改良,我国农区拥有数量巨大的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种类。据现有资料[5],我国有粮食和大田经济作物52种,蔬菜作物80多种,果树作物30多种。家养动物(包括特种经济动物与昆虫)约40种。此外还有村庄和庭院美化用植物、农用木材和草材、薪柴、药材、饲料、绿肥等多样化的物种应用。其次,在农田及其边际土地上还分布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种,其中也有珍稀濒危种类,前面提到农区作为许多珍稀濒危种的重要栖息地即已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珍贵的农作物和家养动物的野生亲源种,通常都是分布在农区边际土地上,它们顽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可用来改良栽培养殖物种的宝贵资源。例如我国具有3种野生稻(普通、药用和疣粒野生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野大豆在我国许多地方有分布。其它还有多种蔬菜、粮菽、茶、桑等的野生种。椐目前所知,全国至少有30多处重要和值得保护的这类野生亲源种的富集区(点)。家养动物的野生亲源种在某些边缘地带也有分布,例如西北和内蒙有野马、野骆驼等,西藏有野牦牛,西南地区有野牦牛、马来西亚野牛、瘤牛、大额牛等。

l        在遗传资源层次上,虽然我国当前对基因组和基因的鉴定与描述工作很少,但是数千年农业实践已经育成了世界上数量最高的农业动植物品种、品系。就品种而言,我国水稻有5万多个地方品种,大豆有2万多个品种,玉米有 1.3万多个地方品种,蔬菜类有2万多个品种[2]。家养动物(包括特种经济动物和家养昆虫)的品种和类群达2222个[6]。

由于开发和资源利用的盲目性、污染和其它人为破坏,农区生物多样性减失很快。为了实现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首先必须全面调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组分的分布、它们在维持国土生物多样性中的功能地位、可利用潜力、受威胁程度和需保护的紧迫性等,以便制订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战略规划,分步骤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特别是那些需要采取紧急挽救措施的组分或地点,如果未能及时了解和采取行动,很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2. 国内外现状和趋势

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现有170多个成员国(或地区),都在按照公约第7条的要求酌情组织安排自己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编目。公约的国际组织正在着手安排技术帮助和组织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当然发达国家依据其原有关于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的厚实基础与经济-科技实力,编目工作均已基本完成,当前已着手细蜜调查与监测。例如,美国现已开始了一项包括农林系统的国家生态监测计划。

我国是履行国际公约负责任的大国,已逐步按公约要求落实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和国家战略。国家各有关部门一方面积极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的就地(in-situ)保护;一方面执行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改善经济开发措施,在经济开发(包括农业开发)建设立项时实行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的普遍(ex-situ)保护;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对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合理化,正在逐步实施的行动包括:大力建设和普遍保护森林草地资源;有计划地安排湖田还湖、草地还草和坡地还林;在持续开展重点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逐步安排农区和草原的普遍生态建设,大力推行生态农(牧)业;加强污染治理和控制,等等。当前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生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两大方面,西部大开发的总战略中又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放在突出优先位置。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物-地理状况,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前人口与经济密度小于东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相对较好,在开发中优先注意保护十分重要。我国已经在GEF基金支持下研制了国家《生态监测网络建设规划》,正在着手逐步启动生态监测。所有以上行动,都需要有全国和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作为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和生态系统资源的基础性资料。我国已向公约国际递交了首次履约报告,下次的报告将必须涉及编目、监测数据等更具体的实际履约行动和效果。最近,解振华局长讲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3点基本对策的第一点就是“摸清家底,搞好规划”,编目就是“摸清家底”,因此,生物多样性编目势在必行。

3.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我国从50年代开始,陆续进行了多次关于自然系统和农业系统的动植物资源调查,各类生物资源名录比较齐全,对它们的生物学及其生境特性也有一些描述记录。农业系统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对农作物及其野生亲源种有较普遍的调查和记录,同时累计收集保存了30多万份种质材料。家养动物方面也有较普遍的调查和记录。

自从1992年参与起草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各有关部门(包括农业部门)参与了国家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履约报告和生态监测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初步收集整理了各自领域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已有资料,进行了一些初步实地调查和情况分析。

以上这些工作为此次编目积累了部分基础资料,梗概地了解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培养了一批比较熟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科技人员。但是过去的调查与名录编制的目标主要限于查明资源清单,最近几年的一些计划与报告的编制主要着重于生物多样性概况和宏观对策研究,当前在落实履约义务和实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监测、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时,这些知识和资料就不够用了。生物多样性编目要通过重新整理已有资料和进一步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分析和合理表达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组分的分布与存在状况(包括环境状况),它们的稀有或受威胁程度,需要保护和改善利用方式的措施及其实施的紧迫性,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中的功能地位(重要性)、最大可持久利用潜力等。有了这样的编目资料,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行动就有了可靠的知识依据,避免盲目行动带来不必要和难以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