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
一、 我省面源污染不容忽视
随着科技、生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过度对地球索取,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污染也成了当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省是拥有3200万农村人口和1669.47公顷耕地面积的农业大省,农业投入品等生产资料用量较大。当前,影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日益增多,妨碍了农村环境的自然净化。据调查统计,我省2000年农药使用总量为51406吨,化肥(含氮肥、磷肥、钾肥及复合肥)施用总量为3433823吨,农膜的用量为28599吨,这些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集约化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对农业环境造成的污染,2000年末,全省牛羊等牲畜存栏总数为1736.00万头,生猪存栏数为1473.53万头,全年牲畜粪便尿产生总量为6194.25万吨,这些牲畜粪便,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另一方面也污染了农村环境;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352.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0%,农田水土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以1996年为例,全省土壤侵蚀量达1.67亿吨,相当于5万余公顷20厘米厚的耕作层。四是一些矿产的开发,工业及生活污染也对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二、我省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1、 化肥的大量施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主要表现在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施用不足与区域地区间分配不平衡,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
2、 农药的大量施用。1、直接向水体施药;2、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3、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4、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5、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的次序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
3、 污水灌溉近年来,不但污灌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污水水质发生明显变化,水中污染物浓度增高,有毒有害成份增加。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成为我国农村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
4、 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建设"菜蓝子工程"以来,城乡畜牧业规模发展迅速,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厂,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成了集中养殖,由此而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水产养殖业也对一些湖泊、水库造成污染,这种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①鱼类粪便;②饵料沉淀;③为使水生植物生长而撒播的各种肥料。
5、 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省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1300万城镇人口,每人每天产生1公斤计,2900万农村人口,每人每天产生0.5公斤计,每天共产生2.75万t,全国每年合计将增加生活垃圾27375万t。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三、 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
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污染源进行治理。这些地区冬季气温也较高,因此可以采用氧化塘等污水处理措施,与畜禽养殖和水产、渔业等相结合,可以保证常年运行,既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又产生经济效益。在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时,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四、农村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对策
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 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因子复杂多样,形成机理模糊,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方面具有较大难度,加之治理非点源污染涉及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农民配合等方面,存在着技术困难、省情条件限制以及农民利益的协调等,在农业中又存在着化肥、农药的难以替代性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第三,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也可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此外,从经济手段上采取某些措施,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对农用化肥、杀虫剂征税,以鼓励纳税人减少那些对环境有损害的工序或活动,还可以引导产业转型。 从根本上来讲,我省农业生产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退田还湖(湿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且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仍是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难题。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制建设。采取"台阶式"的经济技术政策和对策,对不同生产水平的乡镇企业,执行不同行业的技术规定和不同等级的技术标准。其次要加强宏观控制,做好市、区的环境保护控制规划。特别要重点保护水源,尤其是地下水水源。对危害、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严格限期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4、 小城镇环境管理与环境治理措施 首先必须对小城镇加速发展的趋势以及加速发展对农村水环境可能要造成的冲击有充分的认识,应当立即着手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及其规划工作,重视小城镇环境管理措施的制定和环境保护机构能力的建设,建立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环境管理。
5、 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加强污水灌溉的研究和管理
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应科学、合理规划养殖业规模,建立生态型养殖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已发布施行,因此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实施和监督。污水灌溉涉及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多个部门,因此,目前应尽快成立有关污灌管理的协调机构,特别是水利、农业部门要加强水质监测,大力推行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全面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并建立健全污水灌溉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6、 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污水的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在村庄内部也有不少坑塘。另外,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染物相对比较简单,因此,也有可能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芦苇塘、氧化塘以及其他一些土地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