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努力防治面源污染
摘要论述了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了农业自身存在的面源污染问题;最后提出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的7项措施。关键词生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以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并吸收现代农业科技为技术特点,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全面协作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我国生态农业成效显著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已经从初期的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试点、示范县已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覆盖耕地面积666.7万hm2,并按各地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优势区、农业主产区和沿海、城郊经济发达区等4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种、养、加全面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开始增强,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推进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尤其是“九五”期间国家七部委局联合开展的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成效更加显著。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九五”期间51个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8.4%、7.2%和6.8%,比项目开展前三年平均增长速度高4.7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并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二是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经过5年的试点,51个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灶普及率达72%,废气净化率、废水净化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均有大幅度提高。这些指标既比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前有显著变化,又大大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抗灾能力。黑龙江省拜泉县由于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中,减少直接损失7.5亿元。三是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加了收入。一些典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由于贴近百姓,具有多种功效,深受农民欢迎。比如将沼气池、猪舍、厕所和温室大棚组装配套的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常年产气的难题,又促进了北方冬季的庭院经济发展。辽宁省的20多万模式户,冬季平均收入增加4000~5000元;南方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纽带,带动果树、蔬菜、水稻栽培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得到大规模推广,形成了著名的“恭城模式”、“赣州猪-沼-果模式”等。目前,以这些模式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正在各地迅速发展,推进了农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大田生产无害化。同时,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相关方面打破了部门分割,形成了系统合力。各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中,都把制订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并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县人大讨论,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并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系统、综合的工作活力。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号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000年3月,温家宝副总理对生态农业发展做了重要批示。他指出:“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开展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支持保障体系。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组织领导,依靠科技创新,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  (一)我国主要的面源污染  目前,我国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突出,全国七大水系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近岸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相当多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城市垃圾处理率低,而且还占用农业用地,污染农业环境。全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00万hm2,其中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hm2;荒漠化土地面积26200万hm2,沙化的耕地面积也已达256万hm2;耕地质量下降,发生盐渍化的耕地超过800万hm2。生态安全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监测数据显示,占全国淡水天然鱼捕捞产量90%左右的七大水系中,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河段总量达5000km。  (二)农业自身的面源污染  在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农业自身造成的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0kg/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江苏、浙江、上海环太湖的一些县市,化肥的大量施用,使氮素过剩,流入太湖,加剧富营养化。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t,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3.3万h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地膜污染正在加剧。据对新疆的调查发现,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hm2,其中最高的达268.5kg/hm2,地膜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t,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7亿t。由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村剩余秸秆被随意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民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不良影响。未经处理、利用的粪便和冲洗粪水,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空气,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网箱养殖,对近海和湖泊的水生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出现了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但优质农产品生产力相对不足,农产品品质偏低,市场供应不足,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加入WTO,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调整好农产品的质量结构、效益结构和资源环境结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三、积极努力,切实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  (一)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生态农业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成功模式。“十五”期间,要在继续抓好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再建一批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实施农药残留降解工程、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化肥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监测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措施和各类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开展重点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尽快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最终达到农产品的无害化,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在生态农业建设的布局上,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农牧交错带、三峡库区和部分集约化农区加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同时,各级农业部门要扩大开展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努力创新适合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力度,以西部为重点,建设一批生态家园示范村和示范县,寓能源生态建设于富民当中,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规模化发展。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也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业部已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活动。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联合有关方面,建立起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标准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监管能力,逐步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控制,推进无公害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早日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放心菜”和“放心肉蛋奶”。   (二)有重点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涉及到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千家万户,具有广泛性、分散性和隐蔽性,治理难度较大。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治理面源污染提到议事日程,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长期思想。“十五”期间重点抓好太湖、滇池、巢湖等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调查工作。要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在整个流域污染中的份额,查明主要原因,研究提出防治面源污染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并因地制宜地搞好防治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同时,要结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针对部分农产品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等超标问题,切实加强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从严格农药登记管理入手,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东部、中部地区,要重点规范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普及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化肥超量施用对水体、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  要加强重点流域畜禽养殖业的监督管理,开展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环境工程建设。继续稳妥地开展网围养殖的调整工作,努力把网围养殖建成面积适宜、布局合理、设施规范、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设施渔业,以防治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  (三)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度和职能的要求,深入做好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保护好耕地、草地、水域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等农业资源。当前,主要是加强野生植物、水生动物的进出口、采集、捕猎、销售管理。针对农业、渔业污染事故的不断增加,要加大对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维护农民、渔民的合法权利。要加快草原“三化”治理,以保护植被为重点,大力恢复和改良草场,坚决刹住乱垦滥挖、破坏草地行为。深入做好国际环境履约的各项调研、备案工作,为谈判及履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要抓紧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力争早日颁布。同时,要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规定。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执法和违法必究,形成依法保护农业环境的监管机制和工作氛围。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水平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措施保障。要积极争取条件,加强农业环境、渔业水域和草原牧区的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和重点流域开展污染监测,对重点渔业水域环境进行常规性监测和渔业污染事故、赤潮等应急监测,掌握渔业环境状况。  (六)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保护研究的力度,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持。特别要做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与示范研究”这一“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的组织工作,主要解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问题,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技术问题。通过研究示范,建立一批不同类型高新技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提供技术和产业化开发模式。同时,要加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坚持并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出生态农业理论、实用技术、工程模式及产业化发展方向,为生态农业和面源污染防治快速、深入发展提供支撑。  (七)努力增加资金投入,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实施  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增加资金投入,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目前,部内各项计划已有一定的倾斜和支持,今后力争有新的突破。在这方面有的地区已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尤其是吸引企业和农民参与、投入的运作方式,值得借鉴。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并注重研究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主办: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 承办:总站信息室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邮编:300191
E-mail:aemc@public.tpt.t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