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
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
省份之一,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正在进行的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支柱产业振兴、
旅游大省建设、花卉王国复兴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1、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地位和特点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拥有从热带到寒
带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适合于不同生境中生存的生物种类,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享有
“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基因宝库”的美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
之一。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
键地区之一。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呈现3个特点。一是丰富性。云南省总面积占全国的4%,而各类
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药材、花卉、菌类的种类居全国之首,珍稀物
种资源占了全国的67.5%,居全国第一位,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独特,甚称世界生态类
型的缩影;二是独特性。云南省也是我国特有属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物种
子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三是脆弱性。云南野生物种繁多,但数量少,分布区域狭
小,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绝灭,一旦灭绝,则永远不可
能恢复。
2、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是
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遗传物质极为丰富的天然基因库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
值、环保价值和美学价值。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我国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雨林、滇西北玉龙雪山、哈巴雪山
自然保护区、滇中地区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物种保护区之一,受
到国家及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云南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等中国和东亚陆地国家主要河流的上
游,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系到整个流域生态平衡的维持,直接影响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
区及东亚陆地国家的安危。
云南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省委、省政府
据此提出把云南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和旅游大省,生物产业、旅游产业将成为云南
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云南的优势,而且也是最有潜力和前景的新
经济增长点,如果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云南资源优势将不复存在,生物产业、旅游产
业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严重制约云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外来物种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云南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作出了巨
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遭受
到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都是严重的,除了生境退化、环境污染、过度捕杀等原因
外,外来物种入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自然状态或人类作用下,在异地获得生长与繁殖的现
象。由于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种群密度能迅速增强
并蔓延成灾,与本地物种竞争养分、水分、生存空间等,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使本地物种数量大量减少或灭绝。入侵种已严重威胁到本土的动植物物种、种群、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地方的经济。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的现象在全
世界已非常普遍,它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威胁着全球的生
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入侵种的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
在云南,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陆
地密布紫茎泽兰,滇池水面为水葫芦所覆盖,土著鱼类资源锐减,外来鱼类成为优势
种,俨然已成为一个外来种世界。目前在云南省分布广泛,已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及农林
业生产破坏较为明显,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有紫茎泽兰、飞机草、草鱼、银鱼等。
1、外来物种对陆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在云南,对陆地生态系统危害最大的外来植物主要是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紫茎泽兰
与飞机草均属菊科泽兰属,原产中美洲,大约于解放前后传入我国云南南部,现已广泛
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并以很快的速度向北推移,仅云南日前发生面积就达2470万公
顷。飞机草和紫茎泽兰生态适应性很强,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群居性高的特
点,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优势群落出现,不仅大肆排挤本地植物,侵占宜林荒
山,影响林木生长和更新,并侵入经济林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妨碍交
通。目前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许多物种的
生存和发展。此外紫茎泽兰还严重危害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它所含的毒素易引起马匹的
气喘病,牛羊也因无可食饲料种群数量锐减。
2、对水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鱼类对土著鱼类的影响。云南是
我国淡水鱼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至1997年,云南鱼类已有432种的记录,占全
国淡水鱼类总种数的42.2%,种类之多居全国之首。其中土著鱼类有290种,占云南总种
数的67.1%,如此高的土著率,为国内所独有。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云南鱼类多样
性正面临严重危机,全省大约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灭,湖泊鱼类尤为突出,
濒危种几乎达到2/3,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盲目引进鱼种。
云南大多数湖泊原有的鱼类区系均以地方性土著鱼占主要地位,自50年代以来,为
提高渔业产量,云南先后在一些湖泊中引进4大家鱼等品种,连同无意带进的小杂鱼,总
数不下17种,由于引进鱼种对土著鱼类的排挤和抑制,至60年代末,土著鱼类的种类和
种群数量都急剧减少,如洱海原以大理裂腹鱼和特产鲤鱼为主,现几乎全被外来种所代
替,滇池原产鱼类25种,如今只剩2种,滇池的鱼类区系基本上被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区
系所代替。
引进外来鱼种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但是它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
打击:
其一是土著种与引进种直接的生存竞争及排挤作用,其中以银鱼的影响最大。自80
年代后云南陆续在几大高原湖泊如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引进银鱼,进一步加
剧了云南土著鱼灭绝的速度,以至于有“太湖银鱼‘吃绝’云南土著鱼”的说法,这话
并非危言耸听。当然,确切地说应该是以太湖银鱼为首的几种引进鱼“吃绝”了云南土
著鱼。银鱼生长期短,繁殖力极强,短短几年就变成了各大高原湖泊里的最大种群。银
鱼以捕食浮游动物为主,而浮游生物是许多云南土著鱼幼鱼的主要食物,大量浮游生物
被银鱼所食,土著鱼幼鱼就只能饿死。另外,银鱼的成熟个体只有4~5厘米长,渔民捕
捞银鱼须用细格子大网和丝网,这就势必将生活于同一水域的土著鱼幼鱼一网打尽。银
鱼的放养导致抚仙湖的珍稀鱼种鱼康浪鱼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就从繁盛走向濒临灭绝,
1995年,洱海地区采取保护措施后,著名的洱海弓鱼、春鲤、大眼鲤、大理鲤等土著鱼
种群已呈上升趋势,但随后引进银鱼,这些土著鱼种群急剧减少,目前基本绝迹。
其二是土著种必须抵御由引种而带进的小杂鱼的侵害。这些小杂鱼个体小,生长周
期短,繁殖力强,适应性强,不但消耗大量的饵料,与经济鱼类争夺食饵,并且在土著
鱼繁殖期,进入产卵场大量吞食鱼卵,致使这些鱼类的数量下降。在泸沽湖生活有3种特
有的裂腹鱼,由于引进草鱼时误引了麦穗鱼,这种鱼在湖内形成优势种,大量吞食裂腹
鱼卵,使这3种特有经济鱼类濒于灭绝。
其三是草食性鱼类过度放养导致水草衰减甚至绝迹及由此诱发的一系列次生性灭
绝。水草不仅是许多周丛生物及螺类等的生存基础,还是许多鱼类产卵、摄食和栖息的
场所,水草的存在是整个水生群落多样性增加的基础。水草的消失不仅导致许多鱼类产
卵、摄食和栖息场所的破坏,同时使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滇池
自1957年开始放养草鱼后,水生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一些种类如海菜花、轮
藻等相继灭绝,水生植被资源的减少导致依附于水草的大型浮游动物、螺类等资源也随
之下降,鱼类也丢了产卵和索饵的好场所,土著鱼类迅速减少。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
丧失与草鱼放养过度有很在关系。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后形成
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或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几十种物种的
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更值得注意的是,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
样性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即使某一外来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已传入的该物
种个体因逃脱了原有天敌的控制仍将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的控制和清除往往十分困
难,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因而对外
来物种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外来物种的防治对策
1、制定和完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
和法律约束,法律手段是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的动植物检疫
法生物安全管理法规目前尚不完善,难以严格约束外物种的侵入,因此需要制定出台相
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现有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补充有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
严格约束外来有害物种的侵入。针对外来物种对云南生物多样性威胁的状况,当前迫切
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法制建设工作:
首先要从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角度加强边界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
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的外来种的引入。
其次要切实落实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价和决策制度,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
度。在巩固已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制
度”,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到一切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
项目,并开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本身的影响评价。对于拟引入的外来物种,特别是引入
到一些孤立的生态系统如湖泊,不论其作何用途,必须组织包括生态学家、动植物检疫
人员、环保专家等在内的专家组的充分论证,并实施实行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价“一
票否决”制度,以防盲目引种带来灾难性后果。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认识
利用一切宣传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展览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们
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程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对防止外来物
种入侵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3、加强外来物种综合防治研究及珍稀濒危物种的抢救恢复工作
(1)加强监测能力的建设,建立全省外来物种监测信息网,弄清楚全省范围内外来
物种的种类、分布,并认真评价这些外来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控
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较早发现那些重要的入侵物种,这样进行控制和根除的花
费将大大减少。
(2)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分布、危害、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研
究,特别是对生物防治外来有害生物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给予特别的支持。先就一、两种
危害特大的外来物种进行综合治理研究,建立成功的模式后进行推广;自80年代以来,
我省开始对一些重要的外来有害植物进行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在对紫茎泽兰的控制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进了紫茎泽兰的重要天敌泽兰实蝇,已在云南省7个地州市定殖成
功,紫茎泽兰被寄生后,其有性繁殖能力降低60~70%,植株高度下降24.2~57%,种
子发芽率降低15~17%,对紫茎泽兰种群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为进一步
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紫茎泽兰打下了基础。
(3)积极开展保护和恢复鱼类多样性的工作。针对云南高原湖泊土著鱼类日趋减少
或濒临绝灭现状,迫切需要开展濒危鱼种的抢救恢复研究工作,通过人工繁育和鱼种放
流等手段,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使物种的繁衍得以延续,并为其种群的恢复和发
展奠定基础。
4、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科技的角度讲涉及到10多个学
科,从管理角度讲也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等许多部门,如引入鱼种,是
出于发展渔业的需要,因此要有效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必须建立一种政府部门间的协调
机制,从高层次上理顺关系,真正形成整个政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一些外来物种是通过游客携带或国际贸易的途径传到它国的。如果没有国际间的合
作,解决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将是不可能的。
外来物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国际热点问题,国际合作与交流日渐增多,我们要抓住
这一机遇,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汲取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对策和技术,使我
省外来物种的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国际水平迈进。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还可
以有组织地争取有关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的资助和技术支撑,弥补我省生物
多样性保护资金不足和技术装备落后问题,以此带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云南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自然界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
这笔财富,对促进云南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促进生
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已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视,为此需要广
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云南的生物多样
性,为生物王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中国环境报》2001-9-3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