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确切地说是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雾、雹所形成的酸雨。少量来源于大自然,如火山喷发、海水蒸发、动植物腐败所散逸出的酸性气体。多数还是因为火力发电、工业锅炉、汽车排气、石油燃料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家用热源所产生的挥发污染物而造成的。
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曾组织了一科学调查小组,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一份“跨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硫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认为酸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将不低于核辐射。从此,酸雨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一些国家披露,因酸雨污染致死的儿童和老人,在德国已有4000余人,英国达5000人,美国有20000多人。酸雨使美国和加拿大毗邻处一年中致病死亡50000余人,并使加拿大境内江河污染、森林枯萎、土壤变性、建筑物毁坏。日本的酸雨一度引起人体皮肤疾患,诱发和加剧了哮喘和呼吸道病变。
酸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以川东、黔南地区最为严重,酸雨的PH值低于4.5,重庆市江北地区就有4000亩农作物毁于酸雨。我国大气颗粒污染物比较严重,其中土壤粒子占的比例很大,北方夏季达2/3,南方达1/3。北方土质多碱性,南方土质偏酸性,当酸雨袭来时,江南土质就失去中和作用,因此易形成低空污染使酸雨更易接近地面而破坏生态平衡。经过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二氧化硫排放大体上处于同一个量级,但是,最近几年,北方酸雨相对较少,降雨地区零星分布,而江南地区却降雨面积大,次数多。这一点已引起气象学和环保学科研部门的关注。
根治酸雨、保护环境、净化土壤,已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国内外都在研究对策和办法。在研究过程中,竟意外地发现,沙尘暴在肆虐过程中,对酸雨却有着一定的遏制作用。真可谓“一物降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