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19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说,根据最新的森林资源及荒漠化、水土流失、野生动植物等调查和监测结果综合分析,我国生态建设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转向“治理与破坏相持”新阶段。
“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表现为治理成效显著。一是我国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双增长。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比上次清查增加2.4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18.21%,年均增加0.33个百分点。二是土地沙化实现了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的重大突破。2002年以来,年均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省区已达19个。三是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稳中有升的陆生野生动物占55.7%,其中扬子鳄、朱鹮等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成倍增加,大熊猫数量增长了40%以上;资源消耗严重和濒危度较高的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的占71%。四是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
同时,生态状况呈现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和艰巨性。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和1/6。二是林地流失依然严重。5年内林业用地改变为非林业用地1010万多公顷。三是超限额采伐仍未杜绝。四是森林经营水平亟待提高。五是部分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过少。六是自然湿地面积大幅度削减。全国围垦湖泊达130多万公顷,围垦导致天然湖泊消失900多个。七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很艰巨。水土流失的绝对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八是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7.9%,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8.2%。因此,国家对林业的政策绝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