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多地少,随着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矛盾的不断演化,人口多耕地少,钱粮争地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复种多熟是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南方热量资源充足,光照和水分条件较优越,稻稻冬种是农田综合利用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如何优化配置稻田复种多熟种植生态模式,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进行调控,是双季稻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该生态农业模式获取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本文以粤西和桂东南地区的稻稻菜菜一年四熟种植模式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 稻稻菜菜生态模式的配置(结构特点)
1.1典型模式设计
稻一稻一青瓜一四季豆(萝卜,玉米);
稻一稻一青瓜一青椒(萝卜或玉米);
稻一稻一茄子一四季豆;
稻一稻一萝卜一菜心(番茄)。
方法:早稻3月1日前后播种,4月1日左右在收完蔬菜后灌水耙地实行抛秧种植,每hm2抛105-120万株;晚稻于6月30日左右浸谷播种,用塑料秧盘育成壮秧后于7月20日前后抛秧种植,9月10日左右利用营养杯或蔬菜苗圃播种瓜菜种子,或在晚稻收获前半个月左右,在稻田撒种菜心、萝卜种子,实行板田种菜,11月10日左右第1造冬菜已开始或将开始收获时,播种第二造冬菜,可用营养杯或苗圃育苗,也可直接种于前作冬菜中。
1.2
高产优质品种配置
早稻:KS9一直龙系列,七桂早,七山占,汕优96,早丝占,华优系列,青丝占;
晚稻:汕优96,晚桂早l,桂玉占,清芦占和华优系列等;
青(黄)瓜:夏育3号,津杂4号,夏育4号、津春4号,早春2号,中农4号;
青椒:双丰,湘研5号,湘研8号,中椒5号,保加利亚黄皮椒,湘研l号,中椒5号;
番茄:红宝石,益农101,粤红玉;
萝卜:杨花萝h,肖山一点红,樱桃萝卜
广东菜心:迟心2号,迟心29号,三月青菜心,青园叶迟心,青柳叶迟心;
茄子:南京紫长茄,苏州牛角茄,杭茄l号,华茄l号等。
2 稻稻菜菜模式的栽培技术关键
针对不同作物的生育特性和稻稻菜菜模式的生育期组合,总结粤西和桂东南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经验,稻稻菜菜模式要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必须掌握如下几项关键栽培技术:
2.1选用良种,适时早播,搞好生育期组合利用
选用早中熟的优良品种,并适当早播,使作物大田生育期紧凑,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早稻于2月底至3月初播种,4月上旬移植(抛秧),7月10日左右收获;晚稻于6月底7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移植,10月上旬收获;第一造冬种蔬菜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移植,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收获;第二造冬种蔬菜11月上旬左右播种,11月下旬移植,次年l月下旬至2月底采收。早稻本田生育期95天左右,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晚稻本田生育期80天左右,全生育期110天左右,第一季冬菜生育期70-l00天左右,其中本田丰育期50-80天左右,第二季冬菜全生育期70-100天左右,其中本田生育期70天左右。4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约420天左右,周年多用时间达55天左右,除了育苗(秧)期限可不作本田进行外,第二造冬菜还可在本田播种实行套种,第一造冬菜如种白菜,萝卜等,也可在晚稻未收获前实行大田播种即所谓板田种菜。总之,为了使4种作物平衡高产,需通盘考虑空间和时间交叉搭配,使气候资源和土地得到更充分利用。
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考虑气候条件前提下选择市场适销对路优良品种是关键,特别是冬种蔬菜主要是北运供应北方市场,因此适时入市是关键。几年来,元椒、青瓜、番茄、四季豆、茄子在春节前后应市都获得了较高的价格,适宜作为主栽品种。而水稻则提倡选择早中熟品种的优质稻。
2.2
塑料秧盘和营养杯育苗,培育健壮全苗
选用饱满健壮的种子,经消毒预处理后再播种,为培育无病壮秧打下基础。
推广塑料软盘育秧抛秧技术,也可选用纸筒育苗抛秧栽培技术,既省时省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可缓解季节紧张,方便粗细管理培育壮秧,减少常规插秧损伤,提高水稻产量300-750kg/hm2左右,对时间安排紧凑的稻稻菜菜模式更具有直接意义,是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
对荷兰豆、青瓜、夏阳白菜、茄子等冬种蔬菜,推广5.7或7.0cm纸筒育苗移栽,也是培育壮苗全苗、省工高产的有效措施,据广东农科院的试验,纸筒育秧成苗率增加20%-40%,增产15%,还节省种子、肥料和间苗除草等田间管理人工。营养土的配制,可用质地疏松的肥沃土壤与30%-40%的腐熟有机肥(土杂肥)混匀,每1000kg土分别加入复合肥(或尿素)和磷肥2kg,土肥混匀即可装盘(杯)供育苗移栽。
2.3合理密植,培育良好的群体结构
水稻插秧(抛秧)基本苗密度为杂优105-l20万株/
hm2,常规稻135-175万株/ hm2,施足基肥促分蘖早生快长,一般施粪水500担/
hm2,过磷酸钙300-375kg/ hm2 和尿素l20-150kg/ hm2左右,确保有效穗数,以良好的群体结构获取高产。
冬种的合理种植密度也要按品种和地力确定,如菜椒亩植4000-5000株(6-7.5万株/
hm2,番茄亩植2000-2500株(3-3.8万株/ hm2),均需起畦精细整地后双行种植,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可在第一造冬菜未收完前间套种第二造冬菜。对青瓜、番茄、四季豆等要及时做好插枝搭架引蔓和整枝工作,并及时排灌和培土。
此外,要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并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条件,冬菜要轮换作物,防止连作障碍,一经发现病虫害要对症下药。
2.4
科学施肥,加强栽培管理
稻稻菜菜模式中农田长年有作物,需要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因此,按地力条件和作物需肥规律进行施肥,以补充土壤养分不足,是高产栽培不可忽视的环节。一般来说,早稻由于前作冬菜施肥较多和茎叶回田,巳对地力进行了培肥,因此肥料特别是基肥可以少施,重点施好中期肥,在孕穗和齐穗期施复合肥为主;早稻秸秆回田,晚稻施适量的基肥,并重点施好中期肥;冬菜要求更精细的栽培管理,施沤熟的有机肥如菜仔麸、花生麸和农家肥为主,植后至花期勤施薄施粪水+尿素4-5次,重点施好中后期肥,且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
2.5
重视茎秆回田,不断培肥地力
早稻秸秆可直接或粉碎回田,晚稻秸秆除留部分它用(冬贮喂牛,种食用菌和覆盖果园等)外,还可作为冬菜等的地表覆盖物,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又保温保水保肥的作用;冬菜的茎叶可直接回田压青,是优质有机肥。因此,除了种植冬菜施用有机肥较多,其茎叶归还率高,加上稻秆回田有助于培肥地力,作物施肥又以复合肥为主,使稻稻菜菜在增产增收的同时,实现了土地越种越肥的可持续利用。
3 综合效益评价
近年来,广东高州市每年北运冬菜面积达12万hm2,占全市水旱田面积的35%,蔬菜的平均单产达2.4t/
hm2;其中稻一稻一菜一菜的面积约有9500 hm2,据随机抽样调查,该种植模式农户大都获得了亩(1/15公顷)产量超吨谷、收入越万元的效益。笔者曾对粤西鉴江流域稻稻菜、花生一稻一甘薯、稻一稻一甘蔗、稻一稻一豆、稻一稻一绿肥、稻一稻一冬闲6种典型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稻稻菜的农田养分盈余较多,劳动日值和单位耕地纯收入最高,向社会提供的农产品最丰富。并能较好地解决粮钱争地的矛盾,经按照图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综合效益大小顺序为稻稻莱(0.203)、稻稻薯(0.171)、花稻薯(0.168)、稻稻豆(0.164)、稻稻肥(0.142)、稻稻冬闲(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