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业、农村分布较广的面源污染,近年来昆明市全面进行了综合治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村面源污染指的是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等随河流和雨水进入滇池后造成的污染。滇池周围有60多万亩农田,居住着2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民,饲养着上百万头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高达2057.5万吨,占进入滇池污染总量的45%。长时间、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大量浮游生物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九五"期间,昆明市根据《滇池综合整治大纲》的要求,把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采取生态农业建设、合理使用化肥,安全使用农药、农村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措施,积极开展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污染负荷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初步遏止了污染恶化的势头。全市目前已建成小型高效布料沼气池68677口,处理农村固体废弃物及畜禽粪便100万吨,建设生态示范村(园)22个,探索出一条"粮-畜-沼-肥"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今后湖泊、江河流域农村污染的综合治理以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昆明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还加强了对农药、化肥销售、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调整农作物类型、品种和土壤肥料结构,编印了《昆明市农药管理培训教材》,减少化肥农药对滇池的污染。
2000年滇池流域使用农药581.67吨,化肥9.79万吨,同比分别减少22.6%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