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积极进取,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张宝文副部长在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农业部,向全体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全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战线上的全体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这次会议是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努力开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初见成效
初步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草原法》、《渔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全国有22个省、区、市颁布实施了《农业环境管理条例》,23个省、区、市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近200个县颁布了《农业环境管理办法》,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强化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职能和队伍建设。几年来,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了农业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我部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我部的有关职能和工作得到了加强。各省机构改革中,这方面的职能和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为开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会同有关部门颁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发布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法》部长令,成立了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收购和进出口的申报审批制度。部分省农业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开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了7个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点)。
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很大进展。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绩显著,草原建设步伐加快,制定了《全国草原建设规划》,截止2001年底,全国累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85亿亩,草场围栏面积2.58亿亩;推行草地承包责任制,目前全国落实草地承包经营、有偿使用面积已超过20亿亩,约占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在部分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禁牧和舍饲;加强草原保护,建立了13个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4亿亩。草地退化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建立了有效的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通过发放养殖使用证,确定使用权,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资源的积极性。为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核发捕捞许可证;严格执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制度,开展人工放流,增殖渔业资源;实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县达到400多个,其中国家级试点、示范县100多个。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群众的普遍欢迎。温副总理曾明确批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开展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支持保障体系。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组织领导,依靠科技创新,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全国上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要求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例如,吉林省德惠市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到35%,畜牧业增加到59%,优化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产业链的"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业为龙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共实施生态农业项目537项,新增示范区面积3000多万亩,直接受益农户700多万、人口3000多万。安徽省颖上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农畜水产品,在减少种植面积的情况下,种植业产值仍然保持稳步增长势头,畜牧业产值较上年增长了20%,水产业产值增长11%,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江西省婺源县发挥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优势,积极发展有机食品,扩大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是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生态农业建设的推动下,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225万亩。海南、浙江等省开展的胶林养鸡和山林养鸡示范工程等,带动了当地无公害畜产品的发展。2002年,我部和科技部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国家投入近5000万元在7个省的10个县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成套技术开发与示范、快速检测技术和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等科技攻关。将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资源保护和开发结合、用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使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黑龙江拜泉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全县有灾象,无灾情,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手段
目前全国已有近1000万农户使用沼气,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1100多处;建成秸秆气化点358个;省柴节煤灶普及率达到70%以上;太阳能灶、房,微水电,小风电等也有较大发展。仅去年和今年,我部利用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项目,在全国369个县的2036个村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受益农户达到48万户。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同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如,南方推广"猪-沼-果(菜、稻、鱼)"能源生态模式,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据对湖南省抽样调查,沼气户年均化肥农药用量比非沼气户少19%左右,每亩粮食产量高18%以上,劳动力人均收入提高27%以上。
推动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社会进步。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使农村改变了"砍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落后状况,使其走向节约、安全、清洁、卫生的新的生活之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进村入户,使农民直接受益,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江西赣南农民用楹联称颂"干部帮扶建成幸福池,综合利用走上小康路",横批是"感谢共产党"。
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户使用沼气后可以解决80%以上的生活燃料,再辅以其他可再生能源措施,不需要到山上砍柴。建造一个沼气池,每年节柴2000公斤以上,相当于封育了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在一些牧区,沼气、太阳能暖圈与草库伦相结合的能源生态牧场建设,实现了圈养舍饲的牧业变革,"一个庭院保护一片草原"。农民有饭吃、有钱花、有气烧,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可以得到长期的巩固。
(四)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成,开展了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为网头,包括34个省级站和900多个地、县级站的国家、省、地、县四级农业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管理和技术人员6000多名。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和9个省级监测站通过了部级环境质检认证,绝大多数省级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1年,我部投入3000多万元对部分省级农业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检测能力建设,"948"引进计划又投入1000多万元为8个省(市)引进快速检测设备。河北、江苏、湖北、重庆、浙江、北京等省市还加强了本地区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此外,在全国海域和七大水系建立了由33个省级以上渔业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全国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成。
我部组织对部分重要农产品基地进行污染状况"体检"。 从2001起,全国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桂林5个重点城市郊区蔬菜基地,以及湖北大冶、广西河池、沈阳张士3个工矿企业区的基本农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各省农业环境监测站还围绕当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有力推进了"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
开展了太湖流域、三峡库区、滇池等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与评价,并建立了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在有关省农业部门的努力下,重点区域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增加的趋势得到控制,畜禽粪便污染得到一定缓解。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在滇池流域的研究表明,蔬菜地氮磷化肥用量在减少30-70%的情况下,可获得平产增收或增产增收的效果,可明显减少蔬菜可食部位的硝酸盐的残留,改善农产品品质,明显降低地下水中的氮磷含量。
加强了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据23个省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1998起,污染农田和水面135万亩,直接损失上亿元。各级农业环境保护部门先后参与了多起重大农业和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保护了农民和渔民的合法权益,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十多年来,全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首先,注重多部门协作,制定科学规划。其次,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总结成功模式,以点带面,扩大规模。第三,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把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寓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第四,依靠科技,强化管理。所有这些成绩和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新阶段的"爬坡"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面临着农产品质量改善和数量增长的矛盾;二是面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三是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后劲。农业是以生物性生产为主的产业,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新阶段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克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矛盾、新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
资源环境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几十年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高速增长,在很多地区和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农业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自身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在很多地区生态恶化与经济贫困交织在一起,构成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按照WTO的规则有效地保护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必须把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农业部门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做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推动农业由资源粗放经营型向资源养护集约型转变。
(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制约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入手,使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产品供应结构得到优化。当前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标志的绿色贸易壁垒日趋增多,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屡屡发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必然导致农产品污染加剧,影响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0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北京、上海郊区的蔬采基地污染相对较轻,局部超标严重;天津、重庆和广西桂林市郊区菜地污染较重,部分基地已经丧失菜地功能,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农业环境污染不仅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成为影响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的监测预警系统,保护农业免遭工业和城市的污染,防止农业自身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是各级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越来越受到农村能源问题的制约
长期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物质能源仍然是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农村地区能源的短缺,一方面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滥砍乱伐,造成了植被破坏,许多地区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燃料问题已成为当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畜禽粪便露天堆、烟熏火燎、抱着柴火上小楼等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农业部门要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落实江书?quot;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来抓,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燃料问题,为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退得下、造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提供保障,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2002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证食品安全"。温家宝副总理两次就生态农业专门指示,要求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生态农业"。最近,温副总理还就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必须把发展农村沼气同农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同农村改厕、改水等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同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quot;
二十多年来,农业部门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保护环境,始终坚持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显著。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当前从根本上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走培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三、明确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战略任务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营造生态家园,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总量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使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农药化肥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力争到2010年,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成为各级政府和农民的自觉行动,集约化农业区域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力得到巩固和提高;生态农业县90%以上的农产品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三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部分"三化"草地得到基本恢复;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渔业产业进入良性循环。沼气池用户达到5000万户,使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受益。
要贯彻总体思路和实施上述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强调五个转变:
一是从单一强调农业生产向兼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确立生态农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战略,按?quot;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采用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二是从注重生产经济目标向"经济---食物---生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转变。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这种以生产经济目标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忽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把农业生产建立在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上。生态产品及服务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今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积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和核算指标体系建设,创造条件把农业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核算体系。当前,要确?quot;经济-食物-生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即必须同时考虑食物安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安全,使三者协调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真正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
三是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向注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转变。常规农业生产方式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高投入,追求最大产出,一些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由此造成的。在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必须同时遵循经济和生态基本规律,建立更加注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促进自然?quot;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和系列加工增值"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四是从注重农畜水产品生产数量向防止农畜水产品污染的质量控制转变。过去,人们比较关注农畜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忽视了防止农畜水产品污染的质量控制。随着农畜水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市场对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目前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必须树立以农畜水产品污染控制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观,才能整体提高农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增强农畜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从注重农业生产管理向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计等多方位管理转变。以往农业部门比较注重农业生产的管理,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民生计重视不够。今后,必须发挥农业部门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树立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化发展的"三生"理念,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履行农业、渔业、草原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计等职责。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三大重点任务:
第一,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保障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和发展规划,在全国适宜地区推广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与配套技术,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等?quot;十五"期间力争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达到150个,省级示范县达到300个,新增示范面积1亿亩。绝大部分农产品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二是加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要依法加大对农业野生植物监督管理力度,力争用2-3年的时间摸清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建立完善农业野生植物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要开展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示范保护区(点)。各省要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规划,积极争取条件,抢救性保护一批濒危的农业野生植物。
第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认真贯彻执行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菜篮子"工作的意见》,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省、地、县四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展基本农田污染状况普查,为政府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重点抓好太湖、滇池、巢湖及三峡库区等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调查及控制工作,开展试点示范,探索解决途径。三是加强对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监督管理?quot;十五"期间,每年在全国选择100个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开展"能源环境示范工程"建设。用时,每年要选择100个示范村,开展"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
第三,高度重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积极探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新途径。当前的重点工作是,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推广以农户为单元、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形成农民家庭基本生产生活单元内部的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十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新增100个县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与示范县建设。

四、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创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要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领导,强化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不仅是国家环境保护和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地要牢固树立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中,真正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作为在农村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抓,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快法制建设步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抓紧《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力争早日颁布。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度和职能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切实保护好耕地、草地、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野生植物等农业资源。同时继续引导各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做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要按照下沉工作重心、进村入户的工作方式,把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直接下达给农户,国家一份文件、农民一份用户卡片,确保中央资金直接用到农民身上,建立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
(三)加强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尽快完善现有的农业、渔业和草原监测体系,建立高效、快速的农业、渔业环境和草原生态的监测和预警体系,要围绕"菜篮子"工程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有重点地开展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的监测及对应农畜产品的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农业、渔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要建立完善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做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力度,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物资源衰竭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总结好生态农业的成功技术和模式,使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实现工程化、标准化、项目化。把农村可再生能源与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改庭院相结合,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家园。
(五)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积极性。在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的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要积极争取金融单位的支持,利用小额贷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探索和引导资本市场进入农业可再能源建设。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同志们,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作出长期的不懈努力。我相信,我们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能够在新的时期作出新的贡献。让我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弌仗?

 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农业部,向全体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全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战线上的全体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这次会议是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努力开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初见成效

初步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草原法》、《渔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全国有22个省、区、市颁布实施了《农业环境管理条例》,23个省、区、市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近200个县颁布了《农业环境管理办法》,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强化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职能和队伍建设。几年来,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了农业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我部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我部的有关职能和工作得到了加强。各省机构改革中,这方面的职能和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为开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会同有关部门颁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发布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法》部长令,成立了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收购和进出口的申报审批制度。部分省农业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开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了7个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点)。

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很大进展。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绩显著,草原建设步伐加快,制定了《全国草原建设规划》,截止2001年底,全国累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85亿亩,草场围栏面积2.58亿亩;推行草地承包责任制,目前全国落实草地承包经营、有偿使用面积已超过20亿亩,约占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在部分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禁牧和舍饲;加强草原保护,建立了13个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4亿亩。草地退化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建立了有效的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通过发放养殖使用证,确定使用权,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资源的积极性。为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核发捕捞许可证;严格执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制度,开展人工放流,增殖渔业资源;实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县达到400多个,其中国家级试点、示范县100多个。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群众的普遍欢迎。温副总理曾明确批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开展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支持保障体系。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组织领导,依靠科技创新,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全国上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要求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例如,吉林省德惠市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到35%,畜牧业增加到59%,优化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产业链的“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业为龙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共实施生态农业项目537项,新增示范区面积3000多万亩,直接受益农户700多万、人口3000多万。安徽省颖上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农畜水产品,在减少种植面积的情况下,种植业产值仍然保持稳步增长势头,畜牧业产值较上年增长了20%,水产业产值增长11%,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江西省婺源县发挥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优势,积极发展有机食品,扩大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是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生态农业建设的推动下,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第二批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225万亩。海南、浙江等省开展的胶林养鸡和山林养鸡示范工程等,带动了当地无公害畜产品的发展。2002年,我部和科技部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国家投入近5000万元在7个省的10个县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成套技术开发与示范、快速检测技术和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等科技攻关。将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资源保护和开发结合、用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使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黑龙江拜泉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全县有灾象,无灾情,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手段

目前全国已有近1000万农户使用沼气,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1100多处;建成秸秆气化点358个;省柴节煤灶普及率达到70%以上;太阳能灶、房,微水电,小风电等也有较大发展。仅去年和今年,我部利用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项目,在全国369个县的2036个村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受益农户达到48万户。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同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如,南方推广“猪-沼-果(菜、稻、鱼)”能源生态模式,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据对湖南省抽样调查,沼气户年均化肥农药用量比非沼气户少19%左右,每亩粮食产量高18%以上,劳动力人均收入提高27%以上。

推动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社会进步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使农村改变了“砍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落后状况,使其走向节约、安全、清洁、卫生的新的生活之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进村入户,使农民直接受益,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江西赣南农民用楹联称颂“干部帮扶建成幸福池,综合利用走上小康路”,横批是“感谢共产党”。

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户使用沼气后可以解决80%以上的生活燃料,再辅以其他可再生能源措施,不需要到山上砍柴。建造一个沼气池,每年节柴2000公斤以上,相当于封育了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在一些牧区,沼气、太阳能暖圈与草库伦相结合的能源生态牧场建设,实现了圈养舍饲的牧业变革,“一个庭院保护一片草原”。农民有饭吃、有钱花、有气烧,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可以得到长期的巩固。

(四)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成,开展了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为网头,包括34个省级站和900多个地、县级站的国家、省、地、县四级农业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管理和技术人员6000多名。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和9个省级监测站通过了部级环境质检认证,绝大多数省级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1年,我部投入3000多万元对部分省级农业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检测能力建设,“948”引进计划又投入1000多万元为8个省(市)引进快速检测设备。河北、江苏、湖北、重庆、浙江、北京等省市还加强了本地区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此外,在全国海域和七大水系建立了由33个省级以上渔业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全国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成。

我部组织对部分重要农产品基地进行污染状况“体检”。 从2001起,全国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桂林5个重点城市郊区蔬菜基地,以及湖北大冶、广西河池、沈阳张士3个工矿企业区的基本农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各省农业环境监测站还围绕当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有力推进了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

开展了太湖流域、三峡库区、滇池等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与评价,并建立了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在有关省农业部门的努力下,重点区域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增加的趋势得到控制,畜禽粪便污染得到一定缓解。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在滇池流域的研究表明,蔬菜地氮磷化肥用量在减少30—70%的情况下,可获得平产增收或增产增收的效果,可明显减少蔬菜可食部位的硝酸盐的残留,改善农产品品质,明显降低地下水中的氮磷含量。

 

加强了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据23个省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1998起,污染农田和水面135万亩,直接损失上亿元。各级农业环境保护部门先后参与了多起重大农业和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保护了农民和渔民的合法权益,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十多年来,全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首先,注重多部门协作,制定科学规划。其次,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总结成功模式,以点带面,扩大规模。第三,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把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寓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第四,依靠科技,强化管理。所有这些成绩和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新阶段的“爬坡”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面临着农产品质量改善和数量增长的矛盾;二是面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三是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后劲。农业是以生物性生产为主的产业,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新阶段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克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矛盾、新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

资源环境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几十年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高速增长,在很多地区和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农业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自身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在很多地区生态恶化与经济贫困交织在一起,构成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按照WTO的规则有效地保护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必须把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农业部门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做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推动农业由资源粗放经营型向资源养护集约型转变。

(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制约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入手,使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产品供应结构得到优化。当前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标志的绿色贸易壁垒日趋增多,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屡屡发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必然导致农产品污染加剧,影响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0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北京、上海郊区的蔬采基地污染相对较轻,局部超标严重;天津、重庆和广西桂林市郊区菜地污染较重,部分基地已经丧失菜地功能,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农业环境污染不仅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成为影响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的监测预警系统,保护农业免遭工业和城市的污染,防止农业自身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是各级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越来越受到农村能源问题的制约

长期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物质能源仍然是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农村地区能源的短缺,一方面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滥砍乱伐,造成了植被破坏,许多地区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燃料问题已成为当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畜禽粪便露天堆、烟熏火燎、抱着柴火上小楼等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农业部门要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落实江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来抓,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燃料问题,为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退得下、造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提供保障,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2002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证食品安全”。温家宝副总理两次就生态农业专门指示,要求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生态农业”。最近,副总理还就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必须把发展农村沼气同农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同农村改厕、改水等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同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二十多年来,农业部门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保护环境,始终坚持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显著。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当前从根本上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走培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三、明确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战略任务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营造生态家园,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总量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使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农药化肥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力争到2010年,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成为各级政府和农民的自觉行动,集约化农业区域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力得到巩固和提高;生态农业县90%以上的农产品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三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部分“三化”草地得到基本恢复;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渔业产业进入良性循环。沼气池用户达到5000万户,使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受益。

要贯彻总体思路和实施上述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强调五个转变:

一是从单一强调农业生产向兼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确立生态农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战略,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采用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二是从注重生产经济目标向“经济---食物---生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转变。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这种以生产经济目标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忽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把农业生产建立在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上。生态产品及服务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今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积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和核算指标体系建设,创造条件把农业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核算体系。当前,要确立“经济食物生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即必须同时考虑食物安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安全,使三者协调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真正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

三是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向注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转变。常规农业生产方式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高投入,追求最大产出,一些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由此造成的。在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必须同时遵循经济和生态基本规律,建立更加注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促进自然界“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和系列加工增值”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四是从注重农畜水产品生产数量向防止农畜水产品污染的质量控制转变。过去,人们比较关注农畜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忽视了防止农畜水产品污染的质量控制。随着农畜水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市场对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目前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必须树立以农畜水产品污染控制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观,才能整体提高农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增强农畜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从注重农业生产管理向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计等多方位管理转变。以往农业部门比较注重农业生产的管理,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民生计重视不够。今后,必须发挥农业部门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树立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化发展的“三生”理念,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履行农业、渔业、草原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计等职责。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三大重点任务:

第一,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保障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和发展规划,在全国适宜地区推广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与配套技术,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十五”期间力争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达到150个,省级示范县达到300个,新增示范面积1亿亩。绝大部分农产品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二是加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要依法加大对农业野生植物监督管理力度,力争用2-3年的时间摸清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建立完善农业野生植物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要开展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示范保护区(点)。各省要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规划,积极争取条件,抢救性保护一批濒危的农业野生植物。

第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认真贯彻执行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菜篮子”工作的意见》,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省、地、县四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展基本农田污染状况普查,为政府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重点抓好太湖、滇池、巢湖及三峡库区等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调查及控制工作,开展试点示范,探索解决途径。三是加强对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监督管理。“十五”期间,每年在全国选择100个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开展“能源环境示范工程”建设。用时,每年要选择100个示范村,开展“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

第三,高度重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积极探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新途径。当前的重点工作是,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推广以农户为单元、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形成农民家庭基本生产生活单元内部的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十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新增100个县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与示范县建设。

 

四、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创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要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领导,强化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不仅是国家环境保护和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地要牢固树立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中,真正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作为在农村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抓,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快法制建设步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抓紧《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力争早日颁布。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度和职能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切实保护好耕地、草地、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野生植物等农业资源。同时继续引导各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做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要按照下沉工作重心、进村入户的工作方式,把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直接下达给农户,国家一份文件、农民一份用户卡片,确保中央资金直接用到农民身上,建立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

(三)加强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尽快完善现有的农业、渔业和草原监测体系,建立高效、快速的农业、渔业环境和草原生态的监测和预警体系,要围绕“菜篮子”工程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有重点地开展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的监测及对应农畜产品的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农业、渔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要建立完善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做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力度,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物资源衰竭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总结好生态农业的成功技术和模式,使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实现工程化、标准化、项目化。把农村可再生能源与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改庭院相结合,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家园。

(五)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积极性。在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的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要积极争取金融单位的支持,利用小额贷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探索和引导资本市场进入农业可再能源建设。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同志们,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作出长期的不懈努力。我相信,我们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再生能源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能够在新的时期作出新的贡献。让我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张宝文2002-4-29